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特色农业孕育乡村活力

2023年05月30日 15:33:37 来源: 安徽日报

    “俺村的黑木耳长得好,全身乌黑光润肉厚,荤素皆可搭配,营养丰富……”近日,涡阳县店集镇姚湾村村民张芳告诉记者,村里的黑木耳已进入采摘期,这段时间十分忙碌。

    去年初,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姚湾村争取50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引入黑木耳种植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我去年尝试种植30亩黑木耳,喜获丰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村民的干劲一下子起来了。”姚湾村第一书记李彬对记者说,去年下半年秋收后,该村继续扩大黑木耳种植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100余亩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据李彬介绍,按照80元/公斤计算,一亩黑木耳可收入8000元以上。这让习惯收完小麦种玉米的村民开了眼界。

    找准了能挣钱的产业,村里确定黑木耳种植作为发展方向,并把闲置校舍建成黑木耳菌棒培育基地,目前已新建培育厂房两座共4500平方米,年培育菌棒70余万株。

    “菌棒由农村常见的玉米芯、木屑、麸皮、秸秆等制作而成,咱自己培育菌棒能降低成本,省下的钱都是利润。”姚湾村党总支书记董永峰说,菌棒用完后还能加工成饲料和有机肥,变废为宝。

    在种植基地,菌棒整齐排列在铺着地膜的露天土地上,滴灌水管铺设其间。

    “我们采用滴灌给黑木耳保湿,既节水又均匀。”黑木耳种植基地技术员姚叶统向记者介绍,使用贴地覆膜技术种植黑木耳,相比传统大棚种植既保留了土地原貌、降低投资成本,又节能环保。

    从30亩到100余亩,姚湾村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也直面成本增加的风险。李彬对记者说,他多次邀请亳州学院相关专家来村里现场授课,对黑木耳种植、管理、销售及市场风险回避、市场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科普讲解。

    村民流转土地后拥有两份收入,不仅每亩可获得1000元租金,还可以在基地打工挣钱。目前,基地已安排近百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黑木耳2月种植,从5月初开始采摘,到6月下旬结束。”李彬告诉记者,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亩均效益,村里在种植黑木耳前种植一季蔬菜,采摘结束后再种植大豆和玉米,“每亩蔬菜和大豆、玉米又能各增收1000多元,实现一地三收的良好种植模式。”

    为拓宽黑木耳市场销路,姚湾村正在进行商标注册,发展电商平台,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蒋庆章)

    

[责任编辑: 钟红霞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711296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