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璧县整合优质资源,织密社区“组织网、治理网、服务网”,进一步加强社区“微治理”,精准回应人民群众诉求,不断开辟城市社区治理新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四级联动,搭好“组织网”。
成立“大党委”,搭好红色堡垒。社区党委整合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资源,与各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共联”协议,成立社区“大党委”,参与社区重大决策和重要活动,商议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服务群众等工作,纵向搭建“社区‘大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示范户”的四级联动党组织体系。
组建“三长三员”,建强骨干队伍。推行“楼栋党建”模式,选配政治素质好、服务群众能力强、发挥作用好的党员担任“三长”,“党建协理员、社保协理员、民政协理员”担任“三员”,共同组成“三长三员”工作队伍。推行“网格+代办”服务,制定“1+10+N”帮办代办服务指南,由“坐等群众上门办”转为“主动下沉入户办”,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吸收“红色力量”,注入红色动能。吸纳社区内党员商家等“红色力量”,结合党员特长、服务意愿和实际需求,每个社区打造党员先锋队,并设置“党员接待室”,开通“先锋热线”,安排小区党支部与党员先锋队成员轮流值班,实现“居民下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
链接社区资源,创新治理模式,拓宽“治理网”。
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多功能性”新阵地。高品质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成党员教育、“一站式”服务、矛盾化解等16项功能,配套建设党史学习教育长廊、暖心驿站、阅读加油站、初心广场等活动空间,打造多功能活动空间,让党员服务有阵地、居民活动有载体。
激发自治活力,完善“共议共商”新平台。积极探索“共商、共建、共治、共议”的社区治理模式,建立社区党支部、辖区单位、物业、业委会四方联席议事制度,打造“板凳会”“小院议事会”“夜间谈心会”等多种商议模式,变“单向治理”为“多方共议”。
创新智慧治理,探索“数字赋能”新模式。辖区派出所、社区党委、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创新打造融合动态发布、数据传输、服务便民、意见反馈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小区“云平台”,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为公安等政府部门提供人口信息等业务支持,为物业提供更科学、便捷的社区管理途径,打造平安、智慧、便民的服务新模式。
聚焦民生需求,坚持精细服务,优化“服务网”。
完善基础设施,解决难题“安民心”。大力实施组织、队伍、管理、服务、保障“五进社区”工程,注重对城区老旧器材、管道、电梯、绿地等配套设置的改造,新增便民设施26个,改造老旧设施53个,大力关注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开创“老年助餐”“三公里就业圈”等服务。
聚焦文明实践,多样活动“舒民心”。灵璧县各社区持续优化服务,举办融入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文明创建、居民风采等多种元素的社区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针对快递、外卖入户难等问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爱心驿站”。针对社区内重点民生问题,开展公益募捐等公益活动,节日假期组织开展活动,各社区成立艺术团队,定期举办文艺汇演。
营造互助氛围,志愿服务“暖民心”。成立由居民代表、楼栋长、在职党员、群众志愿者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与“邻里互助小组”,针对居民的“急难愁盼”定向发力,在小区内开展政策宣传、意见收集、送需上门等便民服务工作,同时配设“爱心银行”,服务队成员可通过志愿服务时间换取积分,积分可到“爱心银行”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细化志愿服务相关考核指标,将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等工作纳入县直单位党建考核,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确保志愿服务不流于形式,实现服务高质量、高水平,推动党建工作与志愿服务同频共振。(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