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皖美节气|小满时节来皖北 看麦浪品面食

2022年05月22日 10:22:17 来源: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着中国人的古老智慧,但很多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与安徽有着莫大的关联。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于八公山聚集天下贤士,讲经论道,著书立说,其中8位方术之士最为著名,时称“八公”。“八公”与其他门客共同协助刘安编纂《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二十四节气第一次被完整、科学的记载就是出自此书。

淮南市八公山区八公山地质公园二十四节气园(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千百年来,古人的智慧结晶依然在指导着现代人的生活。四时有序,天地有节,各个节气里的安徽风景也各不相同。小满节气到来,此时的安徽即将步入炎夏,4200多万亩小麦进入灌浆期,在金黄的麦浪里向往丰年,“面面俱到”地品读厚重阜阳。

阜南县郜台乡麦浪滚滚(李治明 摄)

    传奇阜阳,古今辉映。淮河滋养了这片土地的柔韧与坚毅,宽阔的平原则赋予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博大,这里的“面面俱到”,是一片自然风光,是一种人文荟萃,是一方美食天堂。

    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勤劳的农人在春日里播种、栽种,当一茬茬的麦苗从嫩绿到碧绿,再渐渐向黄,收获的季节已经在招手,小满时节的阜阳,满眼都是金色的麦浪滚动。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轻吟着欧阳修的诗,徜徉在颍州西湖,看着堤岸上的夏日繁花似锦,偶有水鸟飞过,惊起一片涟漪。欧阳修在颍州任知府时,多次惊诧于颍州西湖的秀美,创作了100多首与颍州相关的诗词。

阜阳市颍州区颍州西湖(图片来源: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从聚星堂前紫薇花,到飞盖桥玩月,再到西湖竹间亭,文字在欧阳修的笔下慢慢绽放,也慢慢流传开来。正是欧阳修的创作,让北宋时的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并称为“杭颍”。

阜阳市颍州区颍州西湖苏堤(图片来源: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驱车行经王家坝闸,放眼望去,蒙洼蓄洪区的麦田闪耀着光芒,绿色往金黄色过渡,那是节气赋予的时间变化。皖北的平原,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阜南县蒙洼蓄洪区麦田丰收在望 (黄洋洋 摄)

阜南县蒙洼蓄洪区麦田丰收在望(图片来源: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小满的淮河是安静的,若不是刻意告诉你这里的方位,你万万不会想到,这平静的水面,时而会掀起波滔。

阜南县“王家坝闸”(图片来源: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想了解“千里淮河第一坝”的故事,还得从闸口下来,到旁边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参观一番。“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句铮铮口号,拉开了淮河治理的新篇章;栩栩如生的雕塑,展现着不同年代的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的,生动诠释着“舍小家,保大家”的“王家坝精神”。

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新馆(图片来源: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底蕴深厚的阜阳,谱写了传奇的人文篇章。管仲思想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鲍叔牙知人善任、包容大度的可贵品质传承至今;姜子牙直钩钓鱼,只为贤主;吕蒙向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百步穿杨的故事家喻户晓;老马于此地识途知返......穿梭在阜阳,仿佛随时可以穿越其中,与先贤进行一场思想的碰撞。

    收回思绪,小麦成熟在望,将心思放在面食的妙手生花上,从小麦到面粉再到各种面食,中间也带着不少的名人传说。

    最有特色的当属阜阳的枕头馍,像枕头大小的馒头,外形硬挺,入口香酥。据说,南宋抗金之时,这是阜阳人支援刘锜的军粮,既可以充饥,也可以作为休息时的枕头。

阜阳枕头馍(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格拉条也是阜阳的特色面食,将面条煮沸后过凉水,再和豆芽、豆角、芝麻酱搅拌,据说当年苏东坡吃了后都赞不绝口。阜阳的太和板面,现在成了安徽在外的名小吃,秘料做底,白的面扯成手指宽,配上绿的叶,淋上红的油,煞是好看,尝一口面条劲道,辣味过瘾。

格拉条 太和板面 (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方集馓子,这是“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技法,将面团千锤百炼之后,搓成长条,再不断地拉升,变得细细长长,再进入油锅炸,那一团团长条形的细丝,纠缠在一起,焦黄香脆。它是儿时背着母亲偷偷放入口中的零食,也是餐桌上入汤的一种美食,还是牛肉汤、羊肉汤的好伙伴,更是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无尽的想念。

方集馓子(图片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满而不亏,满而不溢。这正是小满的刚刚好。(樊立慧)

[责任编辑: 钟红霞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7112867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