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光影记忆

2023年03月20日 17:29:16 来源: 新华网

    黄山秀美绝伦、气象万千的自然风光,不仅为摄影绘画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题材,也为电影电视的拍摄提供了绝佳的外景。自7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电影、电视创作的艺术家们纷至沓来,拍摄了大量的黄山题材或者以黄山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一时间,黄山景区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拍摄剧组,而正值孩童时期的我,有幸接触到几部电影的拍摄,亲眼见证了拍摄电影的艰辛,亲身感受到了做演员的不易。

    儿时的我,最早对电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纪录片《黄山观奇》。当时黄山景区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主要文化活动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每天下午,都会有人在温泉浴室上面的名泉桥平台上宣传栏内,张贴晚上放映的电影,和故事片一起放映的,就是逢场必放的纪录片《黄山观奇》。

    这部风光片以优美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了黄山春、夏、秋、冬的神奇而美妙的景色。当时自己还小,还没上过山,也只是从这部电影里看到黄山奇丽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妙不可言的各种怪石和千姿百态的黄山松。这部看过无数次的影片,让景区的孩子们找到了另一种乐趣,就是在影片放映到最后,“黄山的日出逐步跳出厚厚云层”的一刹那,电影院里会响起一群孩子响亮的数数声:1、2、3、4……当数到9时,只见红红的太阳一跃而起,跳出云层,光芒四射,洒向大地。此时,全场就会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幕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至此,小小的我对大大的黄山充满自豪和无限深情,对电影有了一种莫名崇拜感。

    随着摄制组的进驻,给一向闭塞的景区带来了一些新生事物,也为当时的温泉景区生活增添了一些活力和色彩。说来惭愧,8岁以前的我没有见过真马,只是在书本上知道马长的什么样。在一个初秋的下午,我终于看到真马了,而且还是一群马从家门口走过,一问才知这些马是到景区拍摄电影《桐柏英雄》的剧组带来的。

    电影《桐柏英雄》,又名《小花》,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片中女主角抬着担架在陡坡悬崖上爬行磨破膝盖的镜头,就选择在黄山“百步云梯”作为拍摄地;其中还有一出戏不为众人所知,就是在温云公路的马鞍山道班那里拍摄的一组百姓解救革命战士的镜头。当时我在拍摄现场观看。剧情是片中男主角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游击队队长女主角救援,头上绑着染了血的绷带,躺在老百姓担的担架上......因为年纪小,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染红了鲜血的绷带,感觉特别恐惧,一直不敢靠近看,哪怕是在剧组休息间隙,也就远远地看着。在反复的拍剧过程中,我第一次感觉到,拍电影不是件有趣的事情,太枯燥、太无聊,无数次的反复。这是我第一次看拍电影的感受,由此小时候对电影的神秘感也已消失一半。没曾想,就在之后不久,我竟然被选去参加了另一部电影《万里征途》的拍摄。

    万里征途,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故事内容反映70年代支农班车在完成运输计划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记得当时我正在读小学,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教室里来了几个陌生人,他们在教室里走了几圈,东点西点的,老师跟随其后,不停记着,之后在放学时,老师通知明天点到名的同学不用上学了,其中就有我。当时就是觉得不用坐在教室上课,很兴奋,很期待。没想到第二天从剧组回家,就像霜打的叶子,整个人都焉了。

    我们参与拍摄的地点是在距黄山景区20分钟车程、地名叫乌泥弯的地方。当时我们一行几个小孩,被车子带到那里,安排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旁边桥上还错落站着一些成年人,大石头跟前有一排桌子,好像还有拉着横幅,当时剧情应该是在拍一个召开会议的场景。由于有很多群众演员,不懂不会,拍摄过程极其艰难,只听导演不停喊“重来、重来……”结果那天中午吃饭很迟,大家拿到食品都迫不及待地吃上了。当时分发的食品是每人2个白馍馍,还有一碗鸡蛋汤,由黄山宾馆的厨师专门定做的,分别装在不同的大保温桶里送过来。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能在室外露天场地,跟着剧组人员一起,端着个碗喝着蛋汤,手里拿着白馍馍吃着,不亚于一次户外郊游。大家三三两两,自由自在,有站着吃的,有坐着吃的,还有蹲着吃的……感觉像野炊一样,令人兴奋、令人欢喜。尽管拍摄过程很无聊,等来的这顿午餐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一整天都在那里待着拍片子,一直等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拍摄终于结束了,我们几个小孩又乘车返回景区。一路上盘山弯道一个又一个,几个小孩中晕车最厉害的数我,下车后蹲在地上呕了好长时间,最后耷拉着脑袋回到家。

    197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青春》,在黄山景区云谷寺、入胜亭、石门水电站等地取景拍摄。在石门水电站拍摄时,我有幸在那里遇到了扮演哑巴的女主角。记得当时我站在石门电站住宅楼大门口,遇到一行人,其中一名被叫哑姑的人问我洗手间在哪里,因远离主楼房大概50米外的地方,我就给她带路到那里,当时心里一直犯嘀咕,她不是哑巴吗,怎么可以说话呢?我幼稚地以为她演哑巴,别人叫她哑姑,她就是一个哑巴,现在想想,当时多么幼稚可笑。

    九十年代后,到景区拍摄一些关于黄山主题的影片越来越多,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9月,安徽电视台到黄山拍摄的8集电视剧《黄山人》。该剧着重讲述黄山人防范松材线虫,注重客运索道安全,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等感人事迹,全方位地展现出我们当代黄山人的崭新精神风貌。

    记得是秋季的某一天早上,我正在单位上班,被一陌生人叫到,说请我去当演员,后来才知是剧组工作人员。我当时就委婉回绝了,说自己不会演戏,但是他就不走,软磨硬泡地劝说了半天,最后我还是跟去了剧组,扮演一名医生。地点就在原来卫生防疫中心楼里,剧情是和该片女主角从原办公楼走到门诊楼的一场戏,其间有对话交流,到医院还有给她看病的过程。简单的一出戏,同样也是重复了十几遍后才“ok”。该剧后来在安徽台播出。

    电影是时代的见证者,时代也推动着电影的变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透过在黄山景区拍摄的这些影片,我们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到黄山景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记叙时代变革,重温流金岁月,黄山哺育了各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艺术家们也赋予了黄山艺术的生命。(胡冬)

    

[责任编辑: 周雨濛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4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