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公园地下停车场
皖能大厦停车楼
小小停车位,事关幸福感。今年以来,杏花公园地下停车场、东一环P+R立体停车场等项目陆续建成投运,有效缓解了周边长期存在的停车难题。当前,合肥正从有效供给、科学管理等方面出发,不断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在停车难区域推进一批重点公共停车场建设,不断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杏花公园停车场
“榨”尽地下空间
在老城区杏花公园,依托“便民停车”这项暖民心行动,充分利用公园的地下空间,建成投运了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停车场,目前这也是合肥市老城区最大的地下公共停车场。同时,考虑到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需求,这里的部分车位还配备了充电桩,极大缓解了停车和充电难题。
过去,位于合肥市老城区的杏花公园周边道路狭窄,基础设施配套也不完善。为解决老城区的停车“顽疾”,合肥市充分挖潜,向下拓展,利用城市绿地地下空间,新建了420个停车泊位,并采用智慧停车系统,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
安徽中安智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俊介绍,原先周边的停车非常紧张,今年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原有的绿地,在不破坏绿地的前提之下,建成了大型地下停车场。
通过“一个平台采集、一个平台处理、一个平台运营”的智慧停车系统,为车主提供无人值守、余位查询、车位导航、自主缴费等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停车服务。“目前日均车流量在700辆左右,停车场的使用率还是不错的。”
王俊表示,从近期的使用情形来看,杏花公园周边停车难的状况正不断好转,车主们普遍也比较满意。市民吴先生认为,“我家正好住在附近,有了杏花公园地下停车场后,充电、停车对我们来说是真方便。对其他人来说,周末到这边游玩的时候停车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麻烦了,变得更轻松。”
皖能大厦停车楼
“智”解停车难题
车主李先生将汽车开至停车楼出入口,停放好后选择“存车”就离开了。随后,“机器人”自动完成车辆升举搬运入库等一系列过程。取车时,李先生只需按下取车键,1分钟左右车辆“自动驶出”。
这样的一幕发生在马鞍山路皖能大厦停车楼。该停车楼共有7层,提供210个机器人停车泊位。区别于传统人工停车方式,停车楼启用“机器人搬运系统”,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或传统IC卡、触摸屏等方式就能完成存取车、预约车位、线上支付等一系列操作,平均存或取车时间不超过90秒。
据悉,这个停车楼采用国内领先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智能横向、垂直升降机协同技术,有效利用车辆存储空间,降低存车设备运行能耗,缓解了芜湖路、马鞍山路万达商圈周边停车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一环P+R停车场
“便”享多元交通
P+R是Park and Ride的缩写,P+R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同时具有“停车+换乘”功能。
今年新建成投用的东一环路P+R停车场,提供机动车泊车位143个,紧邻东一环路地铁站出入口,让开车出行和换乘地铁实现无缝对接。
该停车场内道路宽7米,在立体车库北侧设置了10米宽的道路,保证了停车效率。同时,停车场内人行道系统与城市人行道无缝对接,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停车换乘需求。
开展“便民停车行动”
今年已增6万多停车位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在停车难区域推进一批重点公共停车场建设,有效缓解了周边停车难题。近三年共建成停车泊位超32万个。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出行体验,合肥又积极开展“便民停车行动”。
1-7月底,合肥市新增城市停车泊位数64056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数17340个,两项数据均位居全省第一。下一步,合肥市还将编制合肥市城市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合理布设公共停车场,构建“分区差别化”停车供应体系。
另外,建设部门还在考虑提高配建停车泊位指标,正开展合肥市控规通则修编工作,结合修编,拟对部分建筑配建指标进行调整,提高居住、医院、学校等配建停车指标。比如,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力争提高至1∶1.2到1∶1.5。新建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按每百平方米1.1-1.5个车位配建,让出行停车变得更加亲民便民。(记者 吴奇/文 高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