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1500万亩稻茬麦增产潜力有多大

2022年07月08日 08:42:08 来源: 安徽日报

    麦收结束,舒城县山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王光山理事长一算账,心里乐开了花:在省农科院作物所、省农技推广总站和县农技中心的科技帮扶下,他种植的稻茬麦实收亩产520公斤以上,每亩较上年增产了60公斤左右。

    “按今年的小麦价格,1亩能增收150元以上。另外,采用免耕带旋播种机械,在播种环节比以前每亩节省60元,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效210元。”但王光山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和周围的农户都不愿种稻茬麦,主要是由于产量低、产量波动大和增产困难,“如遇旱涝灾害或小麦赤霉病高发年份,种植稻茬麦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产量不稳定,农民不愿种,1500万亩稻茬麦亟待提质增效

    我省稻茬麦主要分布于沿淮、江淮之间、沿江、皖西大别山与皖南地区,近年来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稻茬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35%以上,其产量的高低对提高我省粮食总产及改善农民收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杜世州告诉记者,由于稻茬麦区域较大,区域间生态环境条件多变、管理模式粗放、配套技术不成熟及病虫草害、渍害等多发的原因,一直以来稻茬麦平均单产水平较低,成为我省粮食生产中的一个短板。2016年9月下旬,我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连阴雨气象灾害,江淮地区田间土壤湿度过于饱和,多数田块积水严重,至10月底全省稻茬麦播种面积不足常年同期的10%,严重制约了稻茬麦的播种和产量。“稻茬麦产量低、种植风险较大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省稻麦轮作区每年有800万亩左右的冬闲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杜世州说。

    调查表明,我省稻茬麦区光热资源丰富,但江淮之间、沿江稻茬麦区产量提升依然困难。“除了因大面积生产条件差、大型农机具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及农民增加投入提高产量的积极性不高外,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康子领长期从事稻茬麦耕作技术推广,他认为,品种选用不合理,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肥料施用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秸秆还田下农机农艺不协调,耕种粗放,播种质量差;茬口衔接不当,播期通常偏迟;“三沟”标准低,渍害威胁大;杂草多,赤霉病多发,防治效果不理想,都是制约稻茬麦增产增效的因素,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协作攻关加以克服。

    集成技术协作攻关,努力让稻茬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

    为充分挖掘稻茬麦增产潜力,提高我省稻茬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逆境能稳产”的生产水平,实现稻茬麦多途径绿色增产增效,减少冬闲田数量,提高耕地利用率。2021年10月,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省农科院作物所等多家单位,成立安徽省稻茬小麦绿色高产技术协作攻关组(以下简称“协作攻关组”),在沿淮、江淮、沿江14个县区分区域开展稻茬麦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协同创新,以有效提高我省稻茬麦种植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过量施用化肥,既导致肥料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加重,又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挫伤农民种田积极性。为此,协作攻关组联合企业研发生物膜保持肥产品,经过试验示范和大田应用,效果表现良好,在稻茬麦区中等肥力的条件下,能够起到一次性基施代替拔节肥的作用。在确保减少化肥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符合国家药肥双减政策要求的条件下,能减少人工,降低成本,达到增收增效的目的。

    针对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情况下江淮稻茬麦整地及播种技术规范性差、轻简栽培方式应用不够合理等现状,协作攻关组分区域开展了不同机械耕播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形成规律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在沿淮稻茬麦区,联合泗县农丰机械合作研发了防缠绕旋耕施肥播种机及其配套规范化播种技术,一次完成旋耕、灭茬、施肥、播种、二次旋耕镇压等工序,有效解决了沿淮稻茬麦区秸秆还田和规范播种的难题。针对江淮及沿江稻茬麦区土壤质地黏重、土壤湿度过高、秸秆量过多的现状,引进四川省农科院研发的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在我省江淮稻茬麦区示范应用,该技术大幅度降低人工、燃油、种子、肥料等投入,提升了单产和效益,解决了江淮及沿江地区稻茬麦生产长期面临的“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技术难题,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针对我省稻茬麦分布区域跨度大、过渡带多变多灾的气候特点,以不同种植规模小麦机械化生产需求为切入点,重点开展以品种选择、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机械化精准栽培、“生物膜保持肥+水肥耦合技术”为核心,配套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优化集成了2套稻茬麦抗逆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为区域稻茬麦增产增效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

    “每亩增产50公斤,1500万亩就是7.5亿公斤,稻茬麦增产潜力巨大”

    明光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位于沿淮稻茬麦区域,在协作攻关组专家的指导下,今年园区示范种植的8.5亩稻茬麦实收亩产达657.4公斤,每亩增产80公斤以上,同时每亩成本投入较周边农户减少60元。“我们在这片示范田实施了基于‘肥料高效、品种优化、农机农艺融合和综合化除’四位一体的稻茬麦高产生理生态调控技术,充分挖掘了稻茬麦生产潜力,在减少肥料、农药、人力和燃料动力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了播种质量、肥料利用效率和种植经济效益。”明光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新耀介绍,通过对稻茬麦高产高效综合技术模式的集成运用,使稻茬麦田间群体长势均匀,叶片后期衰老进程减慢,抗逆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实现了穗足、穗大和籽粒饱满。

    舒城县千人桥镇稻茬麦亩产长期徘徊在350公斤至450公斤,2018年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团队在该镇山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江淮地区稻茬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4年来,团队重点围绕稻茬麦区的品种选用、新型肥料研发、农机农艺融合等关键栽培要素攻关研究,集成江淮地区稻茬小麦规模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2套。2022年,在减少农资成本投入的基础上,实现了试验田实收亩产520公斤以上,较上年每亩增产60公斤以上。

    在沿江区域九城畈农场,90多亩示范片亩产超400公斤,较往年增产40公斤以上,创造了沿江稻茬麦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典型。望江县华阳家庭农场主汪中东激动地说,通过稻茬麦研发配套技术的应用,今年他家793亩稻茬麦平均亩产达423公斤,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籽粒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出售价格达1.5元每斤,毛收入90多万元,仅稻茬麦一项较往年就增收20万元。

    “每亩增产50公斤,1500万亩就是7.5亿公斤,稻茬麦增产潜力巨大。”农业农村部小麦指导专家组成员、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专家曹承富研究员表示,通过研发江淮地区稻茬麦生物膜保持肥产品及高效施肥技术、稻茬麦分区域农机农艺融合耕播技术、优化稻茬麦绿色丰产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并在稻茬麦种植区域全面推广,我省1500万亩稻茬麦亩均增产50公斤的目标不难实现。(记者 汪永安)

[责任编辑: 李东标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集成阅读

  • 小暑蝉鸣荷香浓

    小暑蝉鸣荷香浓

  • 新华全媒+|安徽泗县、灵璧抗疫一线探访

    新华全媒+|安徽泗县、灵璧抗疫一线探访

  • 卫星记录种粮大户的丰收美景

    卫星记录种粮大户的丰收美景

  • 安徽疫情直击:“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

    安徽疫情直击:“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

  • 新华全媒+丨安徽泗县全力保障生活物资供应

    新华全媒+丨安徽泗县全力保障生活物资供应

  • 台风“暹芭”影响 安徽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台风“暹芭”影响 安徽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3112881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