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合作……这是合肥都市圈产业合作的高频词。如今,合肥都市圈各市积极推进产业一体化,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深入推动企业间交流,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贡献“圈”力量。
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开展
今年6月28日,工大高科鸣锣科创板,标志着国内工业铁路信号控制与智能调度第一股的诞生。这家企业,在合肥都市圈城市内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从大数据中挖掘“金矿”。
工大高科副总裁程磊和他的团队,正与宝武马钢合作,开发一个新产品——基于云平台的工业铁路智能化远程诊断与运行保障系统。因为还在开发阶段,他们经常要和宝武马钢的技术人员往来交流,分析梳理工艺流程。
“之前工业铁路的每个站场都要布置人力,而我们的系统可以代替人工,对设备进行远程维护和健康诊断,保证设备‘不生病’。”程磊说,如今,企业正持续深化与都市圈企业的协同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协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今年以来,合肥都市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得以进一步畅通。
马鞍山市科技成果信息化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全面对接安徽创新馆;六安市成功纳入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范围,将与合肥、芜湖、蚌埠、安庆一道,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都市圈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成为关键。据介绍,都市圈城市正在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比如,桐城市政府成功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合肥工业大学(桐城)产业研发中心”。双方聚焦绿色包装和机电装备两大产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全面实现校地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都市圈城市营造产业生态
今年10月,合力(六安)高端铸件及深加工研发制造基地奠基,这个总投资超10亿元的大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年产铸件20万吨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
“六安的这个项目是我们合力补链强链的具体举措,在都市圈内携手合作,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负责人程胜表示。
如今,都市圈各地都在强化产业合作,积极与产业龙头对接。记者了解到,六安市在新型显示、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与合肥市深度契合,引进了欧菲光、胜利精密、英力电子等龙头企业,成为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
“我们以合肥都市圈工业合作框架协议为依托,强化产业生态营造,龙头与配套企业联动,聚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合淮产业走廊依托寿县新桥片区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期间,合肥都市圈4市(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共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额超210亿元。合肥京东方、维信诺,滁州惠科光电,芜湖华东光电,蚌埠海勤科技等都市圈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携最新技术产品,参加创新技术产品及应用展示。
走科创+产业协同发展道路
面向未来,科创资源正飞往都市圈城市,协同创新的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我市积极推进都市圈城市与中国科大、合工大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共建的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子平台已收录大型仪器1907台套、入驻用户225家。目前,平台项目已通过验收,准备扩大到合肥都市圈城市合作使用,提升科技资源利用率与开放共享水平。
“江汽集团同都市圈城市的合作很广,我们利用科创资源优势,不仅催生壮大了六安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还牵手桐城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桐城市多个汽车零部件公司已通过江汽多部门审核,并成为江汽的合作伙伴,产业合作成果愈发显著。”江汽集团相关负责人称。
瞄准高质量,合肥都市圈城市将坚持走“科创+产业”协同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合肥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力破除技术壁垒。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发挥都市圈专项产业(链)联盟作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圈内重点产业,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同,实现延链补链强链。(记者 苏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