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刘文清:给大气环境“把脉”

2022年11月23日 10:29:03 来源: 新华网

  刘文清

  1954年生于安徽蚌埠,原籍江苏徐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技术和应用研究,发展了环境光学监测新方法,研发了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集成了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开拓形成了我国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新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文清在实验室测试实验装置的光路准直性。

  “一束光打过去,就知道污染物浓度是多少。像医生给病人做CT一样,我们是给大气环境做CT的人。”作为我国环境光学这一新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学术所长刘文清率先提出了开展光学与环境交叉科学的创新研究。

  刘文清在航天载荷电装间,使用高清晰检测设备审查电路板电装质量。

  光学、环境科学,在普通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学科,为何能产生交集?

  刘文清检查航天卫星产品研制工作,对自研的成像光谱读出电路信号进行判读。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包括污染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吸收光谱。通过设备对污染物进行立体垂直探测,就可以知道光路上不同高度的污染物的成分和含量。”刘文清介绍,目前,他率领团队建立了包括400多种大气污染物、100多种水体污染物、20多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研发了污染物光谱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应用软件,不仅能为大气环境“把脉”,还能“诊断”水体、土壤的污染情况。

  刘文清提醒技术人员真空环境下遥感载荷热试验的注意事项。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14年间,刘文清带领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天蓝、水清、草美的生态环境,打造了一个“天、地、空一体化”的立体综合监测网。2008年,刘文清率领团队建立覆盖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系统,为空气污染预警和制定减排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撑。2022年,刘文清团队研发的车载激光雷达,能够快速精确获取大气颗粒物的区域分布特征,并成功预测了冬残奥会第一天的沙尘污染。

  刘文清在“总碳柱观测网合肥站”查看地基高光谱数据。

  2018年5月9日,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实现了获得全球污染气体分布数据的能力。卫星搭载了安光所自主研制的3个大气监测设备,作为这些设备的总设计师,刘文清坚定地认为:“国之重器不能依靠进口,必须应用自主仪器设备!”

  刘文清在新型大气痕量气体探测载荷定标现场,和研制人员一起开展该载荷的实验室定标。

    

  刘文清在大气痕量气体探测载荷定标现场认真查看定标数据。

  “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实现了‘跨越,再跨越’。”刘文清谦逊地说,“如果满分10分,我得给自己扣2分。这2分寄希望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攻克难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问题,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加先进的光学监测技术和设备。”

  刘文清和青年学子分享科研心得。

 

  监制:徐国康 宋卫义

  文字 :张理想 晋文婧

  摄影:徐国康 温沁

  视频: 刘子淩

  编辑:周雨濛

  安徽日报

  新华网安徽频道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 周雨濛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4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