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扫黑除恶重拳出击,大数据助力社会治安防控,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等民主协商新形式让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更有活力……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积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多元化解 高效定纷止争
——逐步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
“中蒋组的老潘不同意去年土地整治划分方案,还要种自己原来的田,把同村老汪的田埂挖了。老汪讲,田的事情要是得不到及时解决,他就去上访……”日前,在宣城市郎溪县涛城镇合溪村“百姓说事点”,信息员正在现场收集矛盾“苗头”信息。经核实后,“点”上的信息员立即将情况向村里和镇政府反映。镇司法所获悉情况后,及时联合镇综治、国土、农综等部门赶往村组协调解决,最终将矛盾平息化解,信访隐患在“第一时间”被消除。
治理之道,务在和众。5年来,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6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开展诉讼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意见》《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等,逐步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省公安部门推行警民联调机制,在公安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促进公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效衔接。省高级法院与省工商联等11家单位联合出台诉调对接工作意见,拓展诉调对接领域,规范对接范围、内容及程序。各级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加强与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对接,打造高效便捷的诉调对接平台,大量矛盾纠纷得以先行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
定纷止争,增进社会和谐。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人民调解新形式、新机制,逐渐形成皖北“一碗茶”、皖中“六尺巷”、皖南“作退一步想”等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人民调解组织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5万件,同比增长14.2%。
5年来,我省推进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让矛盾纠纷更多地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有力增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立体防控 守护平安安徽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安防控深度融合,全省群众安全感指数“八连升”
今年7月,歙县公安局民警获取线索,辖区居民方某涉嫌从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经进一步侦查,一个非法买卖“两卡”(电话卡、银行卡)帮助诈骗分子“洗钱”的团伙浮出水面。在多方搜集证据、分析研判、追踪后,侦查员们先后奔赴福建、浙江等地开展抓捕行动,至9月14日,该团伙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徐某在浙江省湖州市落网。
扫黑除恶、重拳出击。我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各地各部门高质量、一体化推进“办案、打伞、断财、治乱”,全省刑事案件发案数、八类严重暴力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771个,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130.49亿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
警力有限,民力无边。打造平安安徽,一方面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另一方面统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我省马鞍山、蚌埠、铜陵等地创新构建群防群治新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及社会面治安防控,织密“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和行业场所、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网络社会”6张防控网,有效提升点上控、面上防。
守卫平安,既靠人防,也靠“智防”。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为平安安徽建设插上“智慧”翅膀。2017年以来,我省打造“智慧皖警1+10+N”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建立完善“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社会面动态巡防模式;各地将大数据应用与社会治安防控深度融合,涌现出芜湖“智慧城市”、铜陵“城市超脑”、合肥“智慧平安小区”等智慧化防控平台,有效促进安徽“智防”“智治”。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据统计,全省群众安全感指数由2012年的91.94%提升至2020年的98.85%,实现了“八连升”。社会安定有序,带来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持续提升。
联动融合 共建共治共享
—— 一大批优秀社区协商工作法形成,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成效显著,我省居民对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情况的整体满意度达98.5%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调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近年来,我省拓宽社会治理参与渠道,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力量,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民事同议、民事共商。5年来,我省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形成了蚌埠市“六事”协商机制和“五化”协商工作法、天长市“11355”社区协商治理模式等一大批优秀社区协商工作法,村民协商议事的民主氛围铺满整个江淮大地。各地深入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逐步实现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各级加大城乡社区建设投入,设施优等、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四优”和谐社区逐渐形成,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形式多样,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成效显著。据省统计局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情况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我省居民对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情况的整体满意度达98.5%。
提升治理水平,必须充分发动社会力量。5年来,我省各地加强引导社会组织、现代乡贤等多种社会力量,不断提升治理水平。芜湖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见》,芜湖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多元化解纠纷促进中心、平安信使志愿服务队等一系列治理型社会组织遍地开花;宿州市泗县最早推出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171个行政村均成立了乡贤志愿者工作站,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现代乡贤不断发挥作用,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如今,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共治种子,洒满整个江淮大地。治理有效、秩序良好,全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健康环境,汇聚起了磅礴力量。(见习记者 李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