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岗位和经历,有着或活泼或沉稳的鲜明性格。而今,穿上白衣之后,他们拥有了一种集体“标识”:援沪“卫士”。
穿脱防护服、跟车、扫楼、采样、封管、手消……4月1日起,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援沪人员都迅速进入紧张的应战状态。
每晚的视频电话时间,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援沪医疗队队员们放松的时间。晚上8点左右,卸下“武装”,清洗完毕后终于可以“放肆”喝上水,在各自的房间里视频“群聊”。所谓“群聊”,也是有任务的。领队和各组组长会反复提示防疫工作要点,并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比如防护服需要固定区域穿脱,但我们实际操作时发现,所去的社区街道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我们便在群里商量,最终决定人为划出‘一脱区’‘二脱区’,尽全力降低感染风险。”援护医疗队和县人民医院组组长夏方芸说。
有段时间,和县人民医院审计监察科负责人、和县援沪医疗队队员蔡燕难以入眠。因白天工作紧张,压力大,夜里总会突然惊醒。可蔡燕没有告诉其他人,也未曾因此请过假,只有同行的朋友赵萍知道。“既然来了就是要完成任务的,能扛得下来。”蔡燕说。
“扛”,似乎成了援沪队员们放在心里的“共识”。“每天都会跟他们强调,有任何不舒服告诉我,不要硬撑。但到今天,都没一人因为身体原因跟我请过假。”和县妇计中心主任、和县援护医疗队领队何志琼说。
他乡的“爷爷奶奶”
4月18日,和县人民医院医保办主任、和县援沪医疗队队员赵萍与同事结束了一个小区的采样工作,正要步行去等车,马路对面一栋老式居民楼里,传来一声声招呼:“护士大白,你们辛苦了!谢谢啊!”赵萍抬眼望去,看到楼上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趴在阳台向她招手,便立刻摆摆手说:“加油!”
“那一瞬间,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我想起了在家乡年迈的父母。”在一篇援沪日记里,赵萍这样写道。
流泪,源于一份愧疚。前去援沪的事,赵萍一直瞒着没跟父母说。直到4月11号上午母亲来电说头晕,想去医院看看时,赵萍才告诉了母亲实情。“我父亲80岁了,母亲也70多岁,平时在家都是我照应着,把药定期买好了送过去。”得知母亲生病,赵萍心急如焚。电话那头,也许久没了声响。过了好一会,电话里才传出父亲的声音:“你要好好保护自己,吃好休息好,好好援沪,我们可以自己去医院,你忙你的。”
父亲的话,多少消解了赵萍心中的愧疚,也给她添了份信心。“爸爸是位老党员,我虽不是党员,但爸爸一直要求我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赵萍说。
党员冲在前
和县中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唐晓红是这次和县援沪医疗队的中医院组组长。这些天,身为党员及组长的她骄傲不已:“在我们10人的小分队里,有2名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还有一位在此次执行任务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唐晓红带领的小分队里,有个“明星”爬楼队员,叫许玲玲。“她曾经在最热的一天上上下下爬了2栋楼,入户采样共87户。”唐晓红说,“91年出生的她是名入党积极分子,身材有些胖乎乎的。那天我们中很多人都热到中暑,而她却主动挑起这个担子去爬楼。直到现在,那个小区的楼长点长还会说到她。”
“有队员问我要过搽手的药膏,我没留意。直到一次问我要过敏药,我才知道她们的手已经过敏得那么严重。”唐晓红说道。93年的年轻党员周晶晶,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总会抢着冲在前头。上海有段时间天气炎热,两层防护手套下,包括周晶晶在内的不少队员手都过敏了。
矛盾与温情
援沪前,和县卫健委审批股股长姚素娴已在县隔离点工作了一个半月没回家。去上海后,有段时间,孩子拒绝接听她的电话。姚素娴的丈夫也是名医务工作者,二人常被说成“工作狂”。后来,通过长辈疏导,孩子开始理解父母的工作。“你一天要采集多少阳性病例?一定要把口罩戴好。”现在,孩子会主动打电话给她,询问和“叮嘱”一些事情。
让姚素娴感到暖心的,不只是亲情。
4月12日,上海气温骤升。姚素娴身体严重不适,可当时的采样还有一半没完成,她坚持完成,上海当地负责的点位长看到后,不知从哪取来两个软枕,还一直举着风扇站在姚素娴身后,无论姚素娴怎么说都不肯放下,直到采样结束。
“白衣之下,我们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但我能切切实实感受到他们的温暖,我们在一起守‘沪’。”姚素娴说。(郭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