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这位八旬院士,开启量子之光

2022年06月14日 16:53:20 来源: 新华网

    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他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并身体力行地推进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使量子信息科学在我国获得了长足发展。

    读书学习对郭光灿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内,郭光灿的办公室每天都会有很多年轻人进进出出。“年轻人来找我讨论课题、汇报进展、商量对策,甚至是聊聊天。”郭光灿说。只要不离开合肥,他基本每天都会来办公室,尽管已经80岁了。

    在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除了满架满桌的书籍报刊、资料文件外,还有两件私人物件占据了一席之地:一台咖啡机,一套功夫茶具。

    郭光灿(右一)的办公室有一张白板,他与学生经常在此交流学术问题。

    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后打开咖啡机,用一杯咖啡开启新的一天。“这是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养成的习惯。”郭光灿说。改革开放之后,他获得了非常珍贵的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正是那次交流打开了他的眼界,寻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郭光灿一头扎进了量子光学的绚丽世界,用只争朝夕的效率迎难追赶。正是因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回国之后,郭光灿开始计划并实施推广量子光学,中国的量子光学研究终于开始蹒跚起步,为后来我国在量子信息技术上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成就打下了基础。

    郭光灿在堆满文件书籍的办公室起草材料。

    上世纪90年代,郭光灿又敏锐地认识到量子信息已经成为当时国际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未来将对整个国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于是,在前途尚不明朗和许多人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又投身到量子信息领域。在没有经费又要顶住各种压力的情况下,他付出巨大努力。

    半导体量子芯片是郭光灿团队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沉静心境或是放松神经时,郭光灿总是会泡上一杯茶。“喝茶是我们福建人的传统。”他笑着说。长期的刻苦学习、工作既让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善于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我是先天营养不良,所以后天要更加努力锻炼好身体。”郭光灿说。从年轻时每天坚持的长跑,到现在每天两次的“八段锦”,终身坚持体育锻炼为他的科研事业提供了一副好身板。虽然已年届八旬,他的身材依然挺拔、声音中气十足,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郭光灿在量子芯片加工测试超净实验室工作。

    从事科研工作,特别需要后继有人。培养量子科学领域的后来者,是他近几十年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他不但能及时发现人才,更积极主动培养人才。在郭光灿团队中,很多都是他昔日的学生。他们刚进实验室时,科研能力很弱,郭光灿不仅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更注重发掘他们的个人特点,助推到各自不同的领域去发挥才干。“任务交给年轻人,就要对他彻底放心,这样才能让他们具有更强的责任心。我们自己在国内也能培养出国际知名的优秀人才。我有这个自信,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郭光灿说。截至目前,他培养出博士90余人,其中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

    郭光灿在半导体量子芯片实验室与青年教师讨论交流。

    郭光灿在固态量子存储实验室与青年教师探讨量子中继实验。

    郭光灿院士在量子芯片加工测试超净实验室潜心研究。

    郭光灿在实验室做实验。

    郭光灿坚持每天练习“八段锦”,强身健体。

    在实验室,一群本科生听郭光灿讲解量子的奇妙世界。

    

监制:宋卫义

文字:陈婉婉

摄影:徐国康 徐旻昊

视频:刘子凌

编辑:李东标

安徽日报

新华网安徽频道

联合出品

[责任编辑: 李东标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集成阅读

  • 这位八旬院士,开启量子之光

    这位八旬院士,开启量子之光

  • 【“飞阅”中国】“巨龙”穿云过 乡村入画来

    【“飞阅”中国】“巨龙”穿云过 乡村入画来

  • 【“飞阅”中国】“铁牛”欢歌 “麦”向丰收

    【“飞阅”中国】“铁牛”欢歌 “麦”向丰收

  • 【“飞阅”中国】“稻虾”连作好“钱景”

    【“飞阅”中国】“稻虾”连作好“钱景”

  • 声在中国丨这首歌送给即将毕业的你

    声在中国丨这首歌送给即将毕业的你

  • 【“飞阅”中国】安徽庐江:水上夏种忙

    【“飞阅”中国】安徽庐江:水上夏种忙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3112874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