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动能强劲
极速加热、插电即用的口袋饮水机,状如茶几、节约空间且实用的冰箱,轻便美观、简约灵敏的智能办公本……9月27日,安徽省第八届工业设计大赛颁奖大会在安徽创新馆举行,场馆内展出的众多产品创意十足,让人眼前一亮,彰显了皖企的技术含量和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驱动发展,创业激活经济,创造提升价值。创新创业创造所释放的强大动能,正在推动安徽经济向着更高质量发展迈进。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8559家,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比2015年分别增长78.9%、73.5%。今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2%,比全部工业高10.3个百分点,占比由38.8%提高到42%。
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蔚来中国落户合肥,长鑫19纳米动态存储芯片实现量产,华米可穿戴设备销量全球第一,新型显示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中国声谷实现入驻企业过千家、年营收过千亿元的“双千目标”……一个个令人振奋的闪光点,点亮了安徽新兴产业铿锵前行的足迹。
传统制造业也在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过去5年,我省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马钢、铜陵有色、海螺等传统工业巨头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工厂”,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遵循市场逻辑、调动资本力量、发挥平台作用,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在持续集聚。今年是全省开展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工作的第一年,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1036个、总投资额6231亿元,已开工项目181个、总投资额1104亿元。抢占制高点,锻造新引擎,高质量发展必将行稳致远。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青山着意化为桥,玉带纵贯百业兴。9月28日,我省“县县通高速”重点工程池州至石台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地处群山之中的石台从此告别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原生态美丽山乡的发展如虎添翼。
补短板,强支撑,增后劲。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等一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轨道上的安徽”一路疾驰,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形成,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329公里、位居全国第一,16个省辖市“市市通高铁”。“高速上的安徽”四通八达,固镇、石台已先后迈入“高速时代”,芜湖至黄山高速公路建设正全力冲刺,年内建成后将使泾县、旌德告别不通高速的历史,一举完成全省“县县通高速”目标。“航道上的安徽”通江达海,“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级航道网进一步完善,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5738公里。“翅膀上的安徽”连通世界,“十四五”期间我省通航运输机场将达7个以上,建设一批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
水利、能源、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提速。“一体化、网络化”现代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能源供需总体平稳。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谋划项目3685个、总投资4786亿元,2020年全省水利建设累计落实投资540.3亿元、创历史新高,防洪保安能力不断提升。
“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一条条线路、一张张网络穿越广袤平原,飞架高山深谷,横跨大江大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生产生活愈加便利。
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众多好货“触手可及”,特色街区文艺气息满满,餐馆夜市人气旺盛……中秋、国庆假期,全省各地商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消费供给,更好地满足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群众消费热情持续走高。
今年1月至8月,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848.5亿元,同比增长21.5%,两年平均增长10.3%。消费市场热度高、活力足,是因为群众收入有保障,愿意花钱为美好生活“买单”。近年来,我省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6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3.6%。
收入增加的背后,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三五”期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00万人。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省出台《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5.5万人,同比增长6%,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6.4%。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消除,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正逐步解决。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和群众生活。今年以来,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截至8月底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1093.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3.2%。回眸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民生工程项目优化调整,民生工程质量和效果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痛点、难点得到一定程度纾解,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断成为现实。(记者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