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和县善厚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落实举措吸引人才、完善政策留住人才、推动产业赋能人才,栽下一片“梧桐树”,引来一群“金凤凰”,奏响人才振兴“三部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吸引人才——从“春风引凤”到“向下扎根”的底气
三年前,24岁的李露从九江一所高校毕业,原本计划留在县城工作的她,却被镇里的“骏马工程”吸引,毅然选择回家乡。如今,她已是善厚镇五月村后备干部。“更吸引我的,是进入村‘两委’班子后考核优秀者还有机会参加事业编和公务员考试,这是实打实的机会!”李露说,去年,她牵头申报的“民生茶社项目”落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20余条,帮助村干部处理各类矛盾40余起。村民李大爷感慨:“现在有了茶社,喝着茶聊着天,心里的疙瘩不知不觉就解开了。”
像李露这样的例子在善厚镇并非个例。为破解乡村“人才荒”,善厚镇贯彻落实“骏马工程”,明确有关待遇,考核优秀者优先转编。凤台村后备干部张翠翠坦言:“以前觉得回乡没前途,现在政策托底,干事有奔头。”近三年,全镇招录的15名后备干部中,5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80%为本地籍,专业涵盖农业、法律、计算机等领域。
留住人才——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的蜕变
“人才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这是善厚镇党委书记盛伟常挂在嘴边的话。善厚镇建立健全包保联系制度,党政班子成员定期深入企业、走访人才,通过实地调研、微信交流、电话沟通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积极协调资源帮助企业解决难题。2024年,镇里通过包保联系制度,成功协调解决了3家企业在土地流转、资金周转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让人才感受到“实打实”的关怀。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善厚镇始终将人才培训作为留住人才的关键举措。面向全体镇村干部,每月开展“领”说新语大讲堂和“善”学先锋培训课堂,邀请县委党校老师、县内专家对公文写作、图文采集、防汛水利及国土安全等知识进行讲解,共计开展培训课堂6次,参学200余人次。面向全镇农业人才,镇里还组织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邀请县内专家和农业农村局领导到镇上开展讲座,参训100余人次。
留住人才,关键在于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每次遇到难题,镇里的工作人员总是第一时间赶来帮忙。”返乡创业人才刘立祥这样感慨。2024年,善厚镇成功申报“骏马工程”人才5人,为人才发放补贴,减轻人才生活负担。其中,和县万禾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立祥作为乡村振兴人才收到36000元的补贴。他激动地说:“这笔补贴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鼓励。让我感受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和关怀,也让我更有信心在家乡扎根发展。”此外,镇里相关工作人员还帮刘立祥申报了“小麦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建设”“水稻单产提升”等项目,分别获得2万元、2万元、5万元的资金支持。
用好人才——从“贫瘠山地”到“荒田生金”的逆袭
站在文庄村的土地上,刘立祥抓起一把黄土,指尖沙砾簌簌滑落:“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现在每年村民可增收2000元。”2022年,当村民组长朱德荣带着村民的期盼找上门时,他心头沉甸甸的——眼前这近200亩的山地不仅地块零碎,交通也不便利。面对“地荒着,我们没有收入”的恳求,他想起回乡时的初心。
2012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刘立祥,怀揣现代农业梦返乡,却因家人反对无奈进城务工。转机出现在2021年中秋——善厚镇召开返乡人才恳谈会。“农机购置享受补贴、粮食作物每亩近50元综合补贴……政策一条条砸进心坎里。”2022年,他联合两位青年筹资52万元流转近720亩土地。然而,创业首年便遭重击,大旱导致400亩水稻绝收,亏损近40万元,村民纷纷议论“读书人不会种地”。顶着压力,他改良技术,靠小麦丰收扳回一局,渐渐让周边村民刮目相看。
面对文庄的“硬骨头”,刘立祥本不愿接手:“这地种粮九成要亏。”可看着朱德荣攥紧的荒地图纸和村民佝偻的背影,他最终咬牙:“试试!亏了算我的。”他借助善厚镇申报的项目补贴,根据地块好坏实行差异化种植。秋收时,金黄稻穗压弯了腰,亩产突破1000斤。“荒山真能生金!”朱德荣看着账本眼眶发红。如今,这片“试验田”不仅盈利,更点燃了村民对科技兴农的信心。
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近三年,善厚镇将返乡大学生视为“点土成金”的关键力量,通过“创业补贴+项目孵化+技术兜底”政策,吸引5名大学生返乡,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2家。镇里为其配套“一对一”技术顾问,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级示范项目。在刘立祥等“新农人”带动下,全镇土地流转率从75%提升至82%,2024年全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约5万吨,较三年前增长8个百分点。更深远的变化在于观念——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学习新技术,尝试“订单农业”“电商直销”等新模式。
如今的善厚镇,山路蜿蜒处见光伏板列阵,田垄交错间闻无人机嗡鸣。从“骏马工程”吸引青年扎根,到“政策扶持”赋能人才成长,再到“新农人”激活沉睡资源,三类人才正以不同方式重塑乡土。正如盛伟所言:“乡村振兴,既要让人才回得来,还要留得住、扎下根,更要让他们的汗水浇得出实实在在的果实。”(通讯员 王智银 祝伟宏 马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