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一碗汤 一座城”特别报道:从寿州窑到淮南牛肉汤-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3/27 17:14:43
来源:淮南市委宣传部

“一碗汤 一座城”特别报道:从寿州窑到淮南牛肉汤

字体:

  淮河之滨,淮南如同一部镌刻着楚风汉韵的典籍,两千余年的时光沉淀出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从寿州窑的釉色流转到八公山豆腐的凝脂如玉,从牛肉汤的烟火氤氲到花鼓灯的匠心独运,这些非遗不仅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更是流淌在淮南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续写着“活态传承”的传奇。

  淮水遗韵:解码千年古城的非遗图谱

  在淮河的涛声里,淮南这片土地以水为墨,以岁月为纸,写下了一卷璀璨的非遗长卷。

  这里,民间艺术的根须深扎于泥土,传统技艺的脉络流淌于市井,从寿州窑泥土与火焰的对话到淮南牛肉汤的一碗红艳,从花鼓灯的热烈舞步到豆腐坊的袅袅豆香,从火老虎的矫健身影到寿州锣鼓的铿锵回响,每一份文化遗产都像是时光凝结的琥珀,映照着淮南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精神信仰。

  在淮南的众多非遗名录里,有几样东西密切相关,那就是淮南牛肉汤、寿州窑、八公山豆腐、花鼓灯。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淮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体现了当地人民在各个领域中的创造力和技艺。

  非遗密码:从市井炊烟到千年文脉

  淮南的非遗宝库中,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密码”。火老虎的腾挪扑跃,将武术与民俗糅合成力与美的图腾;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以一方清白,延续着两千年的匠心传奇;寿州木雕刀锋流转,刻下龙凤呈祥的祈愿;焦岗湖神仙豆的醇香里,沉淀着渔家世代守护的味觉记忆。

  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淮南选择以温柔而坚定的姿态守护文化根脉。政府搭建非遗展演平台,让花鼓灯走进校园,让火老虎登上国际舞台;匠人工作室的设立,使紫金砚雕琢技艺不再囿于师徒秘传;豆腐的热闹市集,让传统美食与现代味蕾碰撞出新的火花。

  淮水汤汤,非遗的故事仍在续写。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伏笔——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些承载着温度与灵性的技艺,恰似一盏盏不灭的灯,照亮文明传承的长路。

  文化意蕴:舌尖上的山河故梦

  在淮南人的非遗图谱里,淮南牛肉汤是刻入基因的文化胎记。婴孩满月时的“开荤礼”,新人婚宴上的“和合汤”。游子归乡时,必先让这口咸香抚平漂泊的褶皱;异乡的冬夜里,看到“牛肉汤”字样,也能让眼眶泛起同样的滚烫。

  当“淮南味道”乘着电商翅膀飞越重洋,那些盛在青花碗里的,早已不仅是食物,而是流动的文化使节。淮南牛肉汤不但走遍全国,还迈出了国门。

  永续沸腾的文明薪火

  从楚考烈王青铜鼎里的牛肉汤,到高铁旅人的便携汤包;从青石巷陌的柴火土灶,到智能温控的现代厨房,这碗汤始终保持着沸腾的姿态。它像淮河般容纳着历史的风尘,又如同春日的映山红,在坚守与变革中岁岁绽放。

  从寿州窑的窑变奇迹到八公山下的豆腐文化,从牛肉汤的市井炊烟到非遗产业园的现代叙事,淮南用非遗名片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锦绣长卷。当古老技艺与当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当匠人精神与产业浪潮奏响和弦,淮南正以非遗为笔,在江淮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传奇,既要扎根大地,又要仰望星空。(李钧)

【纠错】 【责任编辑:周雨濛】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