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税惠加持,滋润“数字农田”-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3/25 08:23:24
来源:安徽日报

税惠加持,滋润“数字农田”

字体:

  “春争日,夏争时”,春耕春种正当时。近日,在安徽稼园香食品有限公司“智慧农田”生产基地,工人们正通过手机里的“中联智农云”查看土壤墒情和肥力。

  “税务部门重点关注农产品收购台账、过磅单、银行流水等关键信息,以‘监管清单’推动企业构建了‘内控清单’,让企业经营合规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负责人董学文说,“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企业连续3年被评为纳税信用A级,成功申请到600万元的‘税融通’贷款,让我们推进‘数字农田’项目没有了后顾之忧。”

  纳税信用换来真金白银。资金充足的稼园香投入400多万元上线了土壤检测仪、气象观测站等智慧农田设备,为550亩“数字农田”全部配备了“电子农夫”,实现了从“靠天收”到“慧种田”的转变,成为智慧“芜湖大米”的新样板。

  同样受益的还有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聚力研究水稻数字化、标准化种植,实现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跃迁,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支持。”公司财务负责人谷一兵介绍,税务专家主动上门辅导,帮助企业把研发费用归集准确率提升至99%以上,2024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6274万元。

  据了解,在税惠加持下,该公司集自动、智能、绿色于一体的高端农机装备生产线顺利上线,用其研发的“芜湖大米”较常规水稻种植亩均节本增收308元,带动百余农户增收超千万元。

  “芜湖大米”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眼下正值春耕时节,芜湖税务部门结合“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全力做好涉农企业办税服务,以政策春雨、服务春风滋润“芜湖大米”。

  近日,在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的育苗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选苗、分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年均研发投入超400万元,只为守护好‘中国粮’的种子。”公司法人代表张永玲告诉记者,企业研发投入大,每年育种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逾6%,持续的高投入,离不开税惠政策的持续加码。

  税收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428万元,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免税收入达7200万元,有效滋养了企业的创新之“苗”。目前,企业研发的Y两优17、荃香优89等高产高效“芜湖大米”新品种已在全国推广,配制的杂交种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产粮食150多亿公斤。

  种子的生长离不开绿肥的滋养,作为全国首家绿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紫云英弋江籽绿肥年产达32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并在南方稻区实现全覆盖。

  “2024年企业免税销售额达1.05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527万元,为企业在绿肥领域持续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持。”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根火介绍。

  (通讯员 牛芸 王文瑄 记者 范克龙)

 

【纠错】 【责任编辑:吴万蓉】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