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沱河之畔的固镇县垓下遗址公园,大汶口文明遗韵、金戈铁马的楚汉争霸传奇与新时代乡村振兴图景交叠呈现。这里既是见证“汉兴之地、胜利之城”的历史坐标,更是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交融的文旅新地标。
烽火赓续:从楚汉战场到国防教育新高地
2024年10月,蚌埠市固镇县垓下国防教育基地建成启用,基地总投资3.4亿元,总占地面积230亩,设有宿舍楼、综合楼、训练馆、体验展示馆、田径场、11人制标准足球场等。基地可同时满足2000人住宿、餐饮、研学等。
垓下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国防、增强国防意识、锤炼意志品质的平台,是固镇县创新国防教育方式、载体的又一重要举措。
文脉绵长:非遗活化唤醒千年文明基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公元前203年,著名的楚汉战争“垓下之战”发生在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境内,刘邦在此大败项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留下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典故。
一座城有了历史,就有了底蕴和魅力。固镇县紧紧抓住垓下之战文化主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主题村、精品民宿、研学旅行开发建设。
让历史看得见,让遗迹重新“活过来”。固镇县规划编制了《垓下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垓下遗址核心区环境整治方案》,积极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类景区创建工作,为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固镇县深入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垓下遗址景区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推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县域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基因。以非遗展示馆、非遗工坊为窗口,植入国风游园、汉服体验、手工体验等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感受非遗活态魅力。结合传统文化传承,打造了元宵节、端午节非遗展示展演、中秋节、重阳节吟诵诗会等,丰富了传统节日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等多条非遗体验活动线路,“谷阳旱船”“独杆轿”“垓下舞龙”“仲兴皮影”等一批非遗项目在景区进行展示及体验,不断创新非遗文化体验的新模式,打造“非遗+旅游”新业态,持续擦亮固镇“非遗名片”。
生态新生:金菊经济绽放乡村振兴图景
每年的深秋时节,在固镇县垓下景区的菊花种植基地,一簇簇菊花便会拔蕊怒放,工人们穿梭在花海中忙着采摘、分拣成熟的菊花,运到烘干车间进行深加工。
“菊花种植是个精细活,整地、育苗、移栽、平顶、采摘、分拣每个工序都有讲究。”黄山市休宁县沿浦村是远近闻名的“菊花村”,7年前,沿浦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曹长来带着菊花种植技术来到了固镇县,担任安徽虞美金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一职,为本地的菊花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曹长来认为,蚌埠地区的中性砂质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土层深厚、田块成片,菊花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从菊花种植、养护到采摘、烘干、遴选再到包装、销售,一朵菊花“开”出了一条产业链。在安徽虞美金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11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菊花茶加工厂房内,工人们将高高摞起的菊花推进烘干机,这些菊花在经过100小时的持续低温烘焙后,最终将被制作成为原汁原味的生态茶饮产品。
菊花产业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铺设了“致富路”。“一天能摘100多斤。”采摘工王芳边说边熟练地采摘。菊花不仅扮靓了乡村田野,还绽放出“美丽经济”,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增收。
在垓下遗址公园,红与绿的文明基因在此激荡碰撞,在这里,历史从未褪色,未来已然绽放。(尤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