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作为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国家级制种大县,濉溪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聚力推动产业发展,农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濉溪县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1.4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42.61万亩,总产127.04万吨。
实施“一粒种”工程,稳步推进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实施,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稳定在57万亩,满足黄淮海地区2000万亩小麦用种需求,育成农作物新品种8个,其中3个品种通过国审。实施“一头牛”工程,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肉牛存栏3.3万头。
实施“一条鱼”工程,利用采煤沉陷形成水面开展标准化养殖,水产品产量达1.43万吨,同比增长4.1%。实施“一根薯”工程,马铃薯种植面积1.12万亩,亩产4630公斤,2024年国际马铃薯日中国区庆祝活动在濉溪县举办。实施“一瓶酒”工程,嵇康酒生产基地项目快速推进,推动酿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集群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双招双引”项目55个,投资38.72亿元、同比增长30.9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返贫底线更加牢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识别监测对象218户657人并开展针对性帮扶。支持发展到村产业、“四好农村路”、和美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119个。加大农户产业就业帮扶力度,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5370人,22家乡村振兴车间带动706人务工就业,发放全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976户、4838.25万元,确保“应贷尽贷”。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农村环境更加和美。稳步推进百善镇道口村、濉溪镇蒙村、双堆集镇芦沟村等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建成23个省、市和美乡村中心村,完成改厕5355户,治理黑臭水体20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稳步推进县域城镇供水统一管理,建制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213个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新建村养老服务站13个,基层一体化健康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入选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首批改革创新典型经验。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深化应用“一杯茶”调解法,弘扬“小推车”精神,打造群众身边“网格驿站”1274个,激活基层服务最小细胞。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更加繁荣。探索推进农村改革,不断释放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新活力。全面推开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完成合同签订21.47万户,占比99.94%。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突出“集土地、找人种”,集约土地56.4万亩,集体经营性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26.02%;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164个,同比增长17.99%。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1万家,流转土地142.44万亩。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845家,累计托管服务面积202万亩。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2025年,濉溪县将全面落实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工程,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加快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创建行动,引导面粉加工企业向功能型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国家制种大县奖励项目建设。扶持壮大孙疃马铃薯、黑玉米,四铺花卉、蔬菜,铁佛西瓜,刘桥黑小麦等特色种植产业,加快形成酒业产业集群,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因地制宜建设精品示范村、和美乡村中心村,加快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将网格治理向农村基本单元末梢延伸,发挥“一杯茶调解法”“老贾工作室”等典型引领作用,巩固拓展“我是大总”品牌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运用成果,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基础支撑。(肖干 李莹 刘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