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肥东为什么能?-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3/16 16:16:10
来源:肥东县委宣传部

肥东为什么能?

字体:

  推动文旅迈向“千万人次、百亿产业”,这是肥东县2025年的文旅产业发展目标,即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作为一个非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县级城市,敢于提出如此庞大基数的发展目标,底气何在?

  2024年,肥东县游客接待量83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2亿元,同比增长3.8%。从数据上来看, “百亿产业”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敢问路在何方?

  “家底”殷实

  发展文旅产业离不开独特的资源,肥东县的文旅资源“家底”殷实,恰是其底气所在。

  “底气”来自区位优势。肥东县居皖中腹地,既是安徽省会合肥的“东大门”,又是长三角西向延伸的“必经地”,直接对接长三角地区2.4亿人口的庞大文旅消费市场。“双高架、双地铁、三高铁站、一机场、环高速”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为肥东县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包公大道高架桥与桥头集路高架互通立交 (李玉龙 摄)

  “底气”来自资源优势。山水林田湖湿要素齐全的肥东县,坐拥巢湖19.8公里的黄金湖岸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管湾国家湿地公园、浮槎山等自然胜景,为发展文旅提供了先天优势。

  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自汉代以来的1700多年间,200多名社会贤达在肥东大地留下1300多首诗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曾途经肥东县的撮镇镇,北宋名臣包拯出生在这里……这些厚重的历史为肥东文旅融合发展攒足了后劲。

包公故里文化园 (胡子文 摄)

  红色文化资源丰厚。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中共合肥历史馆、蔡永祥纪念馆等44处红色遗址旧址,成为文旅发展的红色引擎。

  民俗文化独具魅力。勤劳智慧的肥东人创造出了庐剧、肥东洋蛇灯、肥东门歌、牛官堡武狮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文旅发展的新亮点。

  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肥东县咬定“生态文旅强县”目标,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一路高歌猛进。

  已运营的项目品牌大、人气旺。以闻名天下的包公故里为主体打造的包公故里文化园,单日最高入园量达1.5万人次。拥有“北九华”、合肥近郊第一高峰之称的浮槎山单日登山最高游客量达1.2万人次。

  举办的文旅活动持续性强、影响力大。今年举办的国家级非遗肥东“洋蛇灯”走安徽活动先后被国内外100多家官媒、1000多家自媒体宣传报道,累计传播量达1亿+,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张全球名片。

国家级非遗肥东“洋蛇灯”走安徽活动

  目前,肥东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7个。每一项荣誉都镌刻了肥东文旅人的坚实足迹,彰显出肥东文旅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打法”创新

  面对众强鼎立的文旅市场、任重道远的“百亿产业”目标,肥东文旅接下来的突围出圈之路到底该如何走?唯有“打法”创新,方能“扶摇可接”。

和睦湖音乐喷泉秀(彭红玲 摄)

  “路”在平台载体创新。积极整合肥东县文旅资源,按照舞好长古旅游公路“一条彩带”、用好“渡江红色文化、包公故里文化、巢湖生态文旅”三大名片的发展思路,激活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这里激情碰撞、完美融合。

  “路”在顶层设计创新。肥东县全力构建“151”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即创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休闲城市旅游圈、包公故里文化旅游圈、环湖生态科创旅游圈、红色文化旅游圈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旅游圈5个旅游圈和1条最美的风景廊道,实现文旅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

  “路”在方法措施创新。增加旅游精品供给,打造“天下包公故里肥东”文化体验地、“渡江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地、“环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创建旅游精品村、环巢湖精品民宿示范区、培育网红打卡地。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做活“旅游+文化、旅游+交通、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科创、旅游+消费”六篇文章,推动旅游业“跨界”融合。

欢乐森林(罗祥勇 摄)

  “路”在大数据赋能创新。建设涵盖多个新媒体平台的“包游肥东”智慧文旅平台,为游客提供热门景点推介、景点预约、文旅活动信息发布等“一站式”旅游服务。

  乘着安徽省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合肥市重点打造全国知名文旅新地标的东风,肥东县“千万人次、百亿产业”的发展蓝图必将成为一幅生动壮丽、色彩斑斓的“现实画卷”。(彭红玲)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