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生态与健康共融的含山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3/16 16:39:26
来源:含山县委宣传部

生态与健康共融的含山实践

字体:

  近年来,含山县依托“山、水、林、田、湖”全域生态基底,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的精品项目,已然成为长三角地区健康休闲的“后花园”。

  含山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康养资源丰富。

  得胜河作为含山的“母亲河”,通过“源—网—厂—河”系统治理,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沿河景观带成为市民散步、观景的热门地。褒禅山、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天然氧吧”为基底,林间步道蜿蜒,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吸引众多徒步爱好者前来“森呼吸”。此外,大渔滩省级湿地公园以荷塘月色、泛舟赏荷为特色,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亮丽名片。

  含山将历史文化与康养资源深度融合。凌家滩遗址公园内聚落遗址、玉器文化彰显千年文化底蕴;褒禅山下华阳洞前,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石刻诉说着含山这片土地的风景人文。近年来,含山还探索“温泉+民宿”模式,如昭关镇温泉项目,结合地热资源开发温泉疗养服务,让游客在自然中疗愈身心。

  不仅如此,含山还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街头巷尾的古城墙公园、小东门公园等“微空间”,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0.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8平方米,“15分钟游园圈”已初具规模。

  生态保护与全民健身紧密结合,含山通过植树造林、河道治理、健身步道建设,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健康资本。

  含山持续实施“平安森林”“健康森林”行动,2024年完成人工造林1910.3亩,封山育林18851.2亩,森林抚育18845.5亩,县域内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5%左右,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同时,全县建立三级林长制,实现“一山一坡有人巡,一草一木有人管”,森林火灾监控系统覆盖重点林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100%。

  得胜河沿岸的5公里环河健身步道,以其绿树成荫的美景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市民晨跑、夜跑的热门选择,是含山县加速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2024年含山县成功争取到“体育强省”项目220万元补助资金,并已完成国球进社区4个点位及部分口袋体育公园项目的建设。在县体育馆、玉龙公园等地及周边新增露天灯光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等设施,总投资约340万元,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此外,含山县还着力培育品牌赛事,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体育活动。2024含山褒禅山半程马拉松赛、“村BA”安徽省赛区选拔赛、“中国·皖美山水”龙舟赛以及其他全民健身主题活动,通过赛事吸引运动员和游客来含山吃住游消费的同时,成功展现其作为宜居宜业康养胜地的独特魅力。

  生态优势已逐步转化为健康红利,含山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全民健康”协同发展的高质量之路。

  通过水环境治理,含山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4.1万吨,采用“潮汐流人工湿地+生态涵养塘”组合工艺处理打造的人工湿地可每年为得胜河削减污染物COD146吨,生态补水1460万吨,实现“水清岸绿”。

  近年来,含山县深化医疗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长三角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引入名医工作室和专家团队,每月定期开展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坐诊、手术指导及疑难病例会诊。同时,含山注重硬件升级与人才培育双轨并进,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县人民医院新建住院楼、购置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内科胸腔镜系统等,急救和微创手术能力大幅提升,县中医医院建成康复中心及高压氧舱,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健康红利”。

  含山的故事,是生态保护与健康生活交织的典范。在这里,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步道、每一处公园,都在诉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真谛。未来,含山将继续以生态为笔、以健康为墨,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画卷。(唐延豪 王梦怡)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