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锚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定位,聚焦科技创新、文旅产业、深化改革、绿色转型、城乡融合五大领域,做好五篇大文章,探索出具有淮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力促产业向新而行、求质而进。淮北一体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建成投用市科创中心,高标准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与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孕育出一批国际领先技术,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2024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2.1%、全省第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9%、全省第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8.1%,四大优势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连续19个月全省前3,工业用电量增长13.1%、全省第4,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产销率、营收利润率均居全省前列。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消费潜力。淮北依托山水资源禀赋,活化利用“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蕴含的丰富价值,加快建设“十大文旅工程”,积极探索“文旅+”多业态跨界融合,4A级景区串珠成链,特色项目引客入淮,大型体育赛事如火如荼,濉溪县获评省十佳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烈山区在皖北县(市、区)中率先入选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特别是深度挖掘淮北大唐发电厂历史文化,改造利用废弃闲置厂房开发的夔牛天街文旅项目,变淮北的工业“心脏”为文旅胜地;摄制《决胜淮海》纪录片,重现淮北这片红色热土的峥嵘岁月,进一步“引爆”淮北文旅市场、形成新的消费增长极。
做好深化改革大文章,努力实现机制放活、开放增效。淮北探索创新了一批特色改革品牌,“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成为安徽基层社会治理新范式;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兜牢民生底线;工业“难办证”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典型案例;濉溪县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跨村联营”“相山e治理”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做好绿色转型大文章,加快构筑生态高地、绿能之都。淮北坚决扛起能源保供责任,在落实煤炭去产能任务基础上稳定煤炭开采和精煤产出,统筹推动新能源综合利用,加快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全力服务“皖电东送”大局。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非化石能源占比等指标均居全省第1,连续8年考核优秀,获批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在生态修复方面,淮北直面“生态欠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新治理模式,投入160多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修复采石宕口,绿化荒山20多万亩。从“煤城”到“美城”,淮北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和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
做好城乡建设大文章,全力打造品质城市、和美乡村。淮北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编制出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东部新城、绿金湖片区、高铁西站片区建设,扎实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全力打好老旧小区改造、便民停车等城市更新“组合拳”,打造口袋公园、城市书房等风景,积极探索并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近三年带动了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吸引了1.4万余名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位居安徽第5、皖北第1。
淮北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龙脊天路”和美乡村精品示范带,推深做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改革、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以婚俗改革引领移风易俗,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2024年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小麦单产连续七年全省第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增长22.36%,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84.59%,农村宜居宜业、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铺展。(陈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