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百亩小麦是我们农场今年种植的。”在和县利有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朱利虎指着一片绿油油的麦苗儿笑着说道,科学种田让农场种植更精细化。
和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通过精耕细作,在提升粮食单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直面问题,探索精耕细作之路
在和县的粮食生产中,曾长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种植大户普遍存在整地质量不高、群体构建不合理的情况,肥料农药投入量过大,肥水耦合率低且运筹不合理,导致利用率低下,同时病虫草害发生偏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带动周边种植大户减少成本、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种粮积极性,和县开展了精耕细作“麦稻”周年连作示范点项目。其技术路径涵盖了从选种、育秧、耕整地、插秧、田间管理到收获贮存的各个环节。如2024年4月下旬前选用优质抗逆水稻品种,5月中旬培育标准壮秧,6月上旬至中旬精细耕整地、平田待插等,环环相扣,确保粮食生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多管齐下,强化技术与管理
在小麦、水稻生产关键期,和县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指导。同时,利用电话、电台、微信、微信群、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省技术指导组对精耕示范点的指导达10次以上,并举办了2次培训班。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则及时制定发布小麦、水稻田间管理意见,针对水稻雨后及高温等关键环节,细化技术措施,确保技术指导落实到位。
以“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为目标,和县多举措推动全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在“良种”推广方面,坚持“改田不如换种”的理念,全力做好优良种子、种苗的引进、试验、示范,全县优质专用水稻占比已达87%以上。在“良法”应用上,和县围绕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不断扩大机插秧面积,在“良技”指导方面,组织全县155名科技指导员和68名科技特派员,在农作物生产关键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
全县建设8个粮食生产精耕细作示范点,其中省级精耕细作示范点2个,每个面积在1000亩以上;县级精耕细作示范点6个,每个面积在500亩以上。这些示范片集成推广应用机插秧、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优质品种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2024年7月16日和9月20日,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组织规模种植户到功桥镇省级精耕细作示范点进行观摩,让种植户直观感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优势,提升他们的种植管理水平。
测产数据是检验粮食生产成果的重要依据。2024年5月22日,县测产组对示范点小麦进行理论测产,结果显示亩均产量都达400公斤以上。2024年5月29日,和县世平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和安徽金久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家省级精耕细作点的水稻经省级测产组现场实测,亩产量分别为445公斤、448.8公斤;10月5日、11日,经省级测产组现场再次实测,两家水稻亩产量分别为734.7公斤、770公斤。10月至11月,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县级专家组对县级6个精耕细作点的水稻测产,平均亩产767公斤,一示范点最高亩产为 835.3公斤。与非项目区相比,精耕细作示范点亩均增产20%,化肥使用量减少3%,农药使用量减少10%。
2024年,和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稻高产竞赛活动,全面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经专家组测产,2024年全县水稻最高亩产为835.3公斤。竞赛活动有效推动了水稻优质高产的步伐,增强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产量提升,农民积极性高涨
通过实施精耕细作项目,和县的小麦、水稻单产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测产,8个精耕细作示范点小麦亩产量均在4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量均在700公斤以上。从经济效益来看,小麦按实际单产430公斤和单价2.42元计算,亩均纯收入340元;水稻按实际单产720公斤和单价2.4元计算,亩均纯收入628元。两季亩均净收入968元,每亩超过本地周边大户260元。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同时,精耕细作示范点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新技术推广,不仅提高了产量和效益,还降低了成本和劳动强度。
科技引领,示范带动
和县白桥镇徐庄村的赵立芹是精耕细作的典型代表,她在2023年“稻麦”轮作精耕细作的基础上,2024年主动选用水稻高产品种,将水稻种植密度每亩从14000株提高至16000株,并采用精细耕地、机械化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收割等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2024年10月25日经县级测产组测实产,水稻亩产量达835.3公斤,较2023年亩产771.36公斤高出69.94公斤。(通讯员 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