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马鞍山市首届!这场活动好精彩-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5 02/18 16:40:10
来源:马鞍山日报微信公众号

马鞍山市首届!这场活动好精彩

字体:

  思政第一课,铸魂育新人。2月17日上午,由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的马鞍山市首届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展示活动在市会议中心第一会堂举行。

  活动通过视频展示、现场演绎等方式,集中展示了我市2024年思政工作优秀研究成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综合体优质课、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精品课、思政教育资源等思政工作丰硕成果。

  思政课原来也可以生动有趣

  思政第一课,不仅是承载着新学期希望和梦想的第一课,更是彰显思想政治在立德树人中领航作用的关键一课。

  “我有幸作为《礼敬爱国者》的表演者参加了本次活动,第一次体验到了‘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受益匪浅。”马鞍山二中郑蒲港分校学生赵汉涛说,他眼中的思政课应该是“内外兼修”的,既有深刻的内容,又有生动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想听、爱听。他也希望思政课能够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从而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

  “参加马鞍山市首届思政工作成果展示活动,我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思政教育正焕发出‘扎根泥土、向阳生长’的生命力。”安徽工业大学学生李秀风说,思政课的“大道理”,原来可以如此生动地生长在马鞍山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和市井烟火中。

  大思政课怎样才受欢迎?

  活动中,全市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和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全市思政工作获奖代表及大中小学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探讨新思路、新方法。

  “大思政课不囿于资源禀赋、历史给予,马鞍山主动作为、积极挖掘、深度整合资源,打破了大思政课的责任壁垒,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已经走在了前列。”皖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鞍山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体办公室主任刘双说,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发挥好自身办学定位,精准对接我市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工作,更高质量地服务于马鞍山的思政品牌建设。

图片

  “本次大会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为今后工作树立了新标杆,启发大家结合各自实际,做好守正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育人效果。”马鞍山市第八高级中学(原安工大附中)党委书记吴光辉建议,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将高校研究成果及时向中小学课堂推广,在实际授课中加以检验、反馈、完善和提高,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同时,开发和利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综合体,为学生在校内外接受优质思政教育提供更多的载体和渠道。

  马鞍山市秀山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王小兵认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学段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文件,明确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路径和评价标准,确保各学段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衔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推动智慧思政教育。

  “此次大会展示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功案例让我深受启发。思政课的改进和创新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技术运用、价值观引导、评价方式和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政治名师张立华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用生动的案例讲解抽象的概念,还要形成成熟的“教学主张”,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加生动。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探索“大概念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加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

  在星光学校学生朱俊豪看来,思政课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互动的学习空间。“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思政课仿佛我们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他表示。

  思政课不能拘泥于传统课堂,也可以是行走的课堂、实践的课堂。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宏表示,将立足马鞍山本地,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思政课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昂斗志的作用,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来自马鞍山市第一中学的教师彭新媛也表示,将依靠身边丰富的自然和社会优势资源,带领学生走出传统课堂,零距离接触自然,感受文化魅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入脑入心。(记者 黄莹 黄筱敏 通讯员 甘丽 王凯)

【纠错】 【责任编辑:钟红霞】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