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从合肥经开区2024年度人才发展大会上获悉,该区首次引入人才大数据模型,编制2024年人才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合肥经开区从业人员总量超40万人,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3.9岁。其中,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占比约50.1%,呈下降趋势;研发技术岗位占比约12%,连续3年保持增长态势。
“3+6”产业规划布局成果显著,人才聚集效应形成。近年来,合肥经开区“3+6”产业从业人员约17.7万人,占全区总就业人数的43.9%,人才需求占全区人才总需求的60.9%,2024年投向“3+6”产业的简历占比达54.4%。
人才结构高学历特点突出,技术研发驱动特色鲜明。该区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了52.7%,整体学历水平略高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区域;每万人中R&D人员数量为1157人,R&D人员比重基本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持平,技能人才的占比连续三年持续增长,由2021年的4.8万人增长到6.5万人。
人才需求技术化特征明显。2024年全区研发技术岗位占比由2021年的7.1%上升至12.0%,连续3年保持增长态势,从全区总量来看,3年中研发技术类人才新增约2万人。
青年人才吸纳能力仍保持增长趋势。高校毕业生占全区从业人员的比重由3.6%上升至4.4%。近3年经开区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的整体质量不断攀升,硕士学历总体占比由12.8%上升至23.9%。
人才呈现高质量流入,人才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明显。该区2024年流入人才中,超六成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为30.3岁,35岁以下人才占比超过七成,外部(来源地非安徽)流入经开区就业人员中,来源多数集中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与此同时,2024年经开区企业员工整体离职率为18.2%,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先进制造业地区相比基本持平。
本次报告也梳理了未来三年经开区紧缺人才需求情况。根据统计,合肥经开区“3+6”产业紧缺急需岗位种类115个,其中技能人才岗位种类25个,未来三年紧缺岗位总需求人数分别为5673人、6045人、6409人。
同时,规划制定了未来三年经开区人才工作总体目标——在未来三年中,从业人员总量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速,力争人才总量突破50万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占比由当前的52.7%提升至60%,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提升至8%左右。在多层次人才建设方面,力争将高层次人才数量由当前的6000人提升至8000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达到1800人,职称人员占比提升至15%左右,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基本与优势地区持平,达到30%左右。(李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