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批复了《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2月19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战略落实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合肥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何逢阳副市长介绍,《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合肥市首部总体规划,也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规划》明确合肥市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性质,以及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
同时,《规划》构建了“一主三辅”的主要空间格局。其中一主是指“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三辅是指“两圈三区、多带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和“一城两翼、多极六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规划》服务保障“国之重器”。全力支撑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等科创片区规划建设,助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同时,稳定产业用地“基本盘”。以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对工业用地特别是产业基础较好、空间集中成片的工业用地进行统筹管控,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用地空间。
据悉,这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落实“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也是合肥市首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比以往的规划,有很多创新之处。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国家重大任务。《规划》坚持全市一盘棋,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立足保安全、保战略、保重点,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规划明确705.17万亩的全市耕地保护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18.52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28.4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1289.29平方公里。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突显合肥城市特质。在《规划》编制中,将全市近一半的新增空间资源,布局在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和江淮运河(引江济淮工程)生态创新走廊,保障“一城两廊”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按照立足创新基础、夯实产业根基的目标,有序引导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此外,《规划》全面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坚持提标扩面,合理布局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薄弱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努力提升城乡融合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三是坚持多方协作,保障规划实施落地。以《规划》实施为抓手,加强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整体规划统筹。推动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传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高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周期管理;谋划城市经营运营新机制。通过创新经营理念,加强城市土地、产业、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整合与协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一新机制将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共进。
此外,针对民生方面,《规划》打造了一条合肥市新的“翡翠项链”,串联起城市的主要中心,融入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成为未来城市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以“群湖为核”,定制了一颗“璀璨钻石”,《规划》统筹构建了由骆岗核心区、4个一级中心、12个二级中心和多个三级、四级中心组成的“1412”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的骆岗核心区与老城、天鹅湖、东部新中心以及滨湖4个一级中心则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城市主中心结构,成为展示未来合肥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与重要舞台。(范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