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2024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结果公布,滁州连续第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由智联招聘、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参与组织评审,从人才吸引力、人才保留率、人才活力等维度进行城市(区)就业大数据分析,评选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处于沪宁合人才走廊关键节点,滁州市虽享受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也面临被先发地区虹吸的难题。
如何变“人口虹吸”为“人才红利”,对滁州来说,是现实考卷,亦是发展课题。滁州的答案是:倾一城之心,揽天下英才。
为了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滁州常态化开展人才政策立改废释,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六免六补六优化”18条政策等,构建了较为完善的“1+N”人才政策体系。
滁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则带头扛起第一责任,坚持“双招双引”顶格一体部署推进,连续3年聚焦“双招双引”召开新春第一会,鲜明人才强市战略导向。
同时,滁州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三送三问三帮扶”活动,上门解决人才“急难愁盼”。今年以来,市县两级联系服务各类人才超1万人,帮助解决难题200余个,举办“企业家、高层次人才早餐会”活动11场。
2024年以来,滁州新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63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7万人,帮助企业招工引才12.6万人次,新与清华大学、南航等签订人才合作协议,累计与吉大、南农等38所高校、协会建立了“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共建“工大智谷”、安大滁州研究院等平台,全市人才总量突破90万人。
“我们和天长市共同实施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自主研发了面向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大容量、高安全固态锂电池,已授权发明专利19项。”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金钟说。
如何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滁州的探索,是用“链式”思维深化产教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聚焦“8+3”新兴产业,滁州坚持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千企百校行”“校友滁州行”等活动,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真正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
此外,滁州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并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才思路,扎实推进与上海杨浦、徐汇和江苏南京、苏州以及长三角人才联盟城市等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上海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和星耀长三角(上海虹桥)人才会客厅作用,常态化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等活动,吸引更多长三角优秀人才来滁创新创业。
“我甚至都没有申请,一笔奖补资金就直接到账了。”普力斯特测控技术(天长)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恒,在入选人才工程后没几天就收到短信,原来是一笔款项拨付进入公司账户。欣喜之余,牟恒激动地说:“这笔钱非常及时,正好解了新增生产线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这也让我扎根滁州的心更加坚定。”
打动人才、留住人才,滁州始终信奉好的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持续优化“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
滁州市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开设服务专线,整合市直部门50多项服务事项,设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助创专员”,推行“一站式”服务,开发数字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和人才政策“一窗通办、一卡通享、一网通兑”。
与此同时,坚持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深化人才政策“四即四享”改革,完善“一卡一网一窗口”服务体系,开发建设“人才码”,提标升级“亭城英才卡”,建立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让各类人才在滁州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贷款融资、住房保障……这些事项与人才生活密切相关、备受关注。滁州强化“金融助创+生活安居”支持保障,设立3亿元“天使投”基金、5000万元“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建设1.3万套园区人才公寓,与上海九院、南京鼓楼医院、安医附院等优质医院建成医联体,先后引进南京琅琊路小学、夫子庙小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在滁设立分校,让人才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优质的人才生态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正是对滁州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成效的充分肯定。
从全省第三、全国百强的位次再出发,作为青春之城、活力之城的滁州,也是青年向往的魅力之城、逐梦之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必将以一城之名,倾一城之力、集一城之情,进一步营造“尊才爱才、惜才重才”的浓厚氛围,让人才与滁州彼此成就、共同成长,双向奔赴、共赢未来。(储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