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8日,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合作共建的科技小院正式揭牌。科技小院选址草庙村附近的一处院落,以该村艾草产业为切入点,将实验室“搬”到田头,将科研成果就近转化成科技兴农的丰硕“果实”。
小院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加工基地,一幅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眼下,在科技小院的“加持”下,草庙村的艾草产业正呈现出精深加工的发展趋势,校地合作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当地科研、电商等艾草产业发展各个层面,将该村视为锻炼、成长的“沃土”。含“科”量越来越高,正开展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的草庙也有了“科技范”。
接下来,让我们请出几位投身到艾草产业的亲历者,共同讲述一段“艾”香扑鼻、发展火热的草庙故事。
“做好育种育肥,让艾草种植无‘障碍’”
——搭建科技小院,以试验田为载体,就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
11月28日下午,一缕阳光洒进了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科技小院。
“这是院子里种的萝卜,你看水分多足啊!”一位村民随手掰开一块萝卜,清亮的汁水瞬间溢了出来,甘甜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小院绿意盎然,除了甘甜的萝卜,还有一片片清香扑鼻的艾草。
“这叫大白艾,淮北师范大学研发的新种苗,叶片大、长得旺、出绒多。”村民向记者感慨道,看这艾草长势,明年丰收有望。
“先提高农作物单产,再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坐在科技小院的办公室里,李峰宽厚的双手比划了一下,仿佛在向记者描绘一幅绿意盎然的农业生产新画卷。
李峰是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今年9月,淮北师范大学与烈山区古饶镇合作共建的科技小院正式挂牌后,他和他的专家团队就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围绕艾草、紫薯和苜蓿的脱毒体系建立、优化种植、品种改良、繁育推广及综合利用;研发专用有机肥用于土壤优化、土肥改善、连作障碍治理等工作开展科研活动。
李峰和古饶镇有缘,就在今年5月,他选择在该镇土山社区建立黑花生种植基地,首次种植100亩试验田。黑花生长势良好,并在近期迎来了收获,亩产量达1100斤、亩产值8800元。在他看来,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需要在育种、育肥两个方面做文章。
“艾草种植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连作障碍问题。”李峰告诉记者,所谓连作障碍,就是作物经过连续两三年种植,会出现品质、产量下滑的问题,这就需要改善土壤营养物质,及时降解代谢废物。同时选用优质的脱毒种苗,也是解决连作障碍问题的重要路径。
眼下,李峰团队的专家们正通过组培方式做脱毒苗,同时让艾草种苗实现本地化。
“等到后期种植,我们就使用有机肥。有机肥料物质含量丰富,既可以培肥地力,又能降解艾草代谢废物。”李峰说,艾草田还可以采取间种、套种的方式,种植其他农作物,有效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提升农民积极性,首先要让他们看到种田是有效益的。”李峰告诉记者,使用艾草新种苗,每亩可增收1600元。不仅如此,专家团队还对艾草产业延伸进行研究,与基层共同做好“艾草+”文章。
“艾草通过微生物发酵可以制成艾茶;通过改进艾棒加工工艺,可以有效过滤杂质,降低燃烧过程中烟大的问题,提升艾棒的品质。”说到艾草深加工,李峰娓娓道来。
在他的规划里,不仅是艾草深加工,黑花生、黑小麦等功能性农作物的培育,可以进一步解决广大消费者吃得好、品质好的需求,“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要把淮北打造成一个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成为第二个寿光。”
“边角地成‘金土地’,打造艾草产业‘新蓝海’”
——发挥“头雁”作用,以资源整合为抓手,推进富民产业升级
“来尝尝我们的艾草茶,这是用艾草尖做出来的。”在草庙村“艾乡工坊”办公室内,草庙村党总支书记孙伟端出一杯青绿色的艾草茶让记者品尝,茶味清香回甘,口感很好。
艾草尖也能做成饮品?这让记者出乎意料。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在草庙村,一棵艾草已经衍生出医用、日用、保健、化妆、饮品等多元化产品,可谓“吃干榨尽”。
而这一切源于孙伟的创业经历。
1997年从部队退伍后,孙伟下过矿井、干过小买卖,20余年的蹉跎经历,练就了他做事干练的作风。2019年,有些积蓄的孙伟回到了古饶镇,想在家乡施展自己的创业抱负。接触过艾草产业的经历,让他萌生了种植艾草的想法。
“艾草好打理,一年能收割3次,种一次可以连续收割十年。而且存放时间越久,经济价值越高。”孙伟花了3个月时间,先后在河南、湖北等地了解艾草种植情况,当时市场上的艾草价格很高,达到2200元/吨,种植效益还是很可观的。不过,种植前景虽好,但要占用村里的大田有些不划算。如何解决种的问题?他的一个决定,开始让艾草在草庙村“遍地开花”。
“村里包括河堤附近的一些边角地没办法种庄稼,闲置又有些浪费,倒不如拿来种艾草,地租也便宜。”孙伟跟当地村民一拍即合,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引种500亩艾草。
2020年到了收获季节,孙伟的艾草田除去地租、人工等成本,每亩纯利润达1000多元。丰厚的回报,打开了草庙村艾草产业发展之路。当年,孙伟的艾草田规模一下扩大到3500亩。不仅如此,他还建起了厂房、引进了加工设备。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如何种好艾草又成了一道难题。
“就拿医院用的艾灸来说吧,燃点一般要达到近800℃,这跟艾草的品质息息相关。艾草越好,燃点越高,理疗效果越好。”孙伟坦言,他们引种的都是外地的艾草品种,品质不好把控,这也会影响到艾草种植、收割。
2020年,孙伟参加了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淮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成了他的辅导老师。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孙伟开始对艾草产业有了全新的规划。
古饶镇还与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接,研发新种苗。孙伟的艾草田也成为了农业科技的“试验田”。
“今年,我们就种上了本地研发的艾草种苗,叶片大,出绒高。一般的艾草每亩8万至10万棵,而新种苗每亩达12万棵,有效提升了产出率。”农业科技带来的新变化,让孙伟干劲十足,“艾草加工后分为艾绒、艾渣、艾灰三类。其中最好的艾绒做成艾条、艾柱以及家纺产品,其他两类也不浪费,可以作为牲畜饲料使用。”
随着艾草品质日趋稳定,高品质的艾绒不断出现,孙伟开始做好精深加工“文章”,艾草精油、母婴产品、肥皂、护肤膏,甚至纯艾草提取的艾露也开始“崭露头角”。一棵艾草的产业链在草庙村不断壮大延伸。如今已是村党总支书记的孙伟正在发挥“头雁”作用,带动草庙村周边1.2万亩的艾草种植规模。
“‘一户一工坊’,解决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微工坊为依托,打通供应链,探索共富发展模式
枕皮套在机器轴上,再往机器料口倒入艾草,仅仅几秒时间,一个艾草枕新鲜“出炉”……去年6月在草庙村丁楼庄开设微工坊的丁海岛,尝到了艾草深加工产业的甜头。
今年36岁的丁海岛在外创业多年,当时在宿州做一些模具、宠物类饲料的生意,听闻家乡艾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返乡创业。
2021年,他将丁楼庄的一处粮仓改建成艾草加工厂,工坊面积共计350平方米。
“我现在一天可以卖出300单、500个艾草颈枕,全部走线上销售。”丁海岛一边加工颈枕,一边告诉记者,眼下正是销售旺季,一天加工几百个艾草枕,当天即可卖完。
“我们按照季节加工不同的艾草枕。夏季是凉枕,冬季在枕头里放入加热片,同时安装气囊,调节枕头的软硬度。”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丁海岛对于艾草枕的产品开发颇有心得。他坦言,艾草原料全部来自村里种植大户,自己只需现场加工、线上销售,一年能有200多万元的销量。
开办微工坊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而这源于“一村一工坊”的发展思路。
这几年,古饶镇围绕各村产业实际,发展“一村一工坊”。以工坊为载体,推动特色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同时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问题。古饶共计开设18个工坊,其中草庙村以艾草产业为依托,建设“艾乡工坊”。
记者走进工坊里,看见村里几位妇女正在熟练地包装艾条、艾柱。村民张文荣坦言,她家在草庙村附近,在工坊干活一个月挣个两三千块钱不成问题,而且不耽误农活,也能照顾家里,可谓一举多得。
“艾乡工坊”主要针对在家的“五老”人员,目前已带动周边60人就业,灵活就业人员一两百人。有了工坊,如何进一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草庙村进一步开拓思路,为有意愿的农户提供卷条机等艾草加工设备,打造“一户一坊”。丁海岛的艾草枕加工厂就是典型的微工坊。
“我从村里购进艾草原料后,再配套枕皮等包装物,最后进行组装。”丁海岛告诉记者,他一次进两车共计20吨的艾草就足以支撑加工生产,而且去掉各项成本,微工坊的收入比较稳定。
“一个艾草枕12元左右的成本,再配上加热装置,也就20多块钱。通过电商销售,就能卖到30多元。”丁海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的原料成本不高,还提供一些加工设备,为微工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收益保障。
如今,丁海岛的微工坊里已有6位村民在务工,包括快递物流,都在工坊里“自给自足”。他也在为发展艾草深加工产品盘算着未来的规划。
目前,草庙村已发展十几个微工坊,小工坊已经成为农户发展生产的重要平台。不仅是艾草加工,村里的土特产、服装、包、锁、电焊等小产业,都成为村民就近就业的好“抓手”。
“我们正以‘艾乡工坊’、微工坊为载体,向外地拓展草庙村的艾草种植‘版图’。我们已在新疆种植了500亩艾草,今年共计收割了300多吨进行储存、陈化。”孙伟告诉记者,草庙的艾草产品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村里和匈牙利、菲律宾的两家商贸公司合作,已经拿下了500万元订单。(记者 钱定果 吴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