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淮北矿业集团涡北选煤厂的智控中心,AI智能巡检系统出现自动报警。远在200多公里外的合肥高新区容知日新远程智能运维中心设备诊断工程师在第一时间向检修人员发送了诊断反馈,指导检修人员进行故障排除。
作为我国设备智能运维领域的领军企业,容知日新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真实的行业应用相结合,致力于为工业企业提供全球领先的设备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和订阅式服务,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典型代表。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工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近期合肥市的一系列举措表明,该市正在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用研发设计、软件信息、科创金融等赋予制造业“聪明的大脑”和“起飞的翅膀”,奋力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这是合肥第三产业的一次转型升级,亦是合肥发展观念的重塑再造。
“服务”制造,更要“引领”制造
11月18日,合肥市政协召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协商会。合肥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上,动作频频:今年5月,合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7月,合肥市政府成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专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截至目前已召开11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题推进会;同时,合肥市掀起招商攻势,印发实施《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手册》(第一期),绘制“三图四表”,完善产业拼图,清单化精准定向招引落地。
在此次专家协商会召开前,合肥市政协开展了为期近半年的走访调研,组织专家学者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一系列的动作举措攥指成拳,透露出合肥未来发展的新信号、新动向——合肥市正在启动新引擎,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合肥聚焦产业创新,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新兴产业渐成规模,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多点开花。
产业上的转型升级,亟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服务”制造,更要“引领”制造,成为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力量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
火热拼劲与迫切短板
在合肥各地,已经能明确感受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项目的火热拼劲。
在容知日新的远程智能运维中心,记者看到,30多位诊断工程师正对全国13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关键设备进行远程看护。容知日新高级副总裁罗曼曼告诉记者,2007年该公司以自主研发制造工业硬件产品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业服务企业,如今已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实时链接设备持续攀升,从2020年10月3万台套,到2021年8月5.5万台套,再到2022年11月突破10万台套,直至如今已链接设备超17万台套,整体呈指数级增长。
而在肥西县JAC江汽物流新港中心,每天上午各类汽车产品被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我们的前身是江淮汽车公司的运输科。在与江汽集团进行主辅分离后,我们面向市场为全国汽车行业提供专业的销售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解决方案,逐渐成长为安徽省最大的汽车物流服务商,年营收超10亿元。” 安徽江汽物流公司副总经理韦伟表示。
从产品制造到服务输出,从服务本企业到服务本行业,在合肥,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抢抓市场机遇,不断发展壮大。
前三季度,合肥市规上服务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44.6%、连续20个月保持40%以上增速,科技服务业增长21.2%,人力资源服务业增长18.9%,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巩固。今年以来,合肥市还相继签约协鑫集成全球组件研发中心、红云融通、木牛出行等10亿元以上项目。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对标先发地区,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合肥市政协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合肥市生产性服务整体能级仍有待提升。
从总量看,据相关部门测算,2023年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与南京、杭州、上海等先发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从结构看,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以人员密集型传统业态为主,多集中于批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工业设计、专业检测等高附加值行业发展滞后,研发设计、软件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例偏低。
从竞争力看,领军型、龙头型企业不多,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服务业500强中,没有一家合肥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五大领域求突破
近年来,合肥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效。那么在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中,合肥又应当采取哪些有效打法呢?企业、专家等纷纷建言献策。
在采访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企业往往不愿被划分为服务业,更倾向于划分为制造业门类,这与政府对制造业的重视不无关系。一些企业表示,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将提高制造企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而合肥市政协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合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素保障存在短板。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初创企业由于体量小、投资少,往往在“拿地”上没有优势,一些工业企业想要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往往因为土地性质受限无法转型。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等。
合肥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以检验检测企业为例,这类企业本身项目投资、营收规模可能并不大,但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引领性、关键性支撑作用。这样的项目无疑是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
此外,亦有专家建议,推进制造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开展大规模专业化改组和改革,促成生产性服务部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加快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破除以往制造企业根深蒂固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改变企业自我服务的产业链模式。
“制造业急需的、紧缺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将是发展效果最明显的领域。”合肥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目前,合肥市正重点聚焦集成电路、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六大重点产业链生产性服务需求,摸清关键环节和短板缺项。
根据这些需求,合肥市从国家统计局分出的十大类生产性服务业中,列出了五大重点发展领域,加大主体引培力度,其中包括检验检测、研发设计、软件服务、知识产权、现代物流等。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力争到2027年,合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标先发地区,占GDP比重有较大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核心动力,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经济中心城市,更好地服务支撑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