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波:希望还原“和县猿人”的生活场景-新华网
新华网 > 安徽 > 正文
2024 11/20 15:54:49
来源:马鞍山日报

黄万波:希望还原“和县猿人”的生活场景

字体:

和县猿人遗址。

黄万波近照。

  “和县猿人遗址护坡防护工程11月11日开标。”近日,和县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护坡工程需资金1000多万元,采用锚杆方式加固,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关于安徽省2025年度古遗址、古墓葬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不含安防消防防雷)计划的批复》同意和县猿人遗址龙潭洞区域环境整治项目,目前,正在编制《和县猿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和县猿人”横空出世

  提起和县猿人,不得不提起它的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

  前不久,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黄万波正带队实地现场考古发掘。尽管已是92岁高龄,但他依然在研究破解“巫山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世界性难题。

  黄万波,个头偏矮,头戴鸭舌帽,穿着黄绿色体恤衫,面容清瘦,特别是在一副深度眼镜下,目光深邃,精神矍铄。

  “和县猿人”被发现的过程,黄万波恍若昨日,说起来依然是那样思路清晰,内心激动,四十四年,弹指一挥间。

  1979年,身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的黄万波接到安徽省水文地质队来信要求鉴定和县陶店龙潭化石。他于当年10月来到和县汪家山脚下的龙潭洞穴试掘,采集了20多件鹿角化石。1980年1月,黄万波再次来到这儿,正式发掘龙潭洞穴。当年10月,黄万波三探“龙潭洞”。1980年,和县猿人的发现,是黄万波本命猴年的最好回报。11月4日,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也注定写进古人类历史。

  黄万波回忆,那天午后不久,雾气渐渐消失,太阳偏西了,紧靠南裂缝下的土层已挖到接近洞壁,根据堆积层的分布,判断西侧还有发掘余地。16时25分左右,他拿着一段像人的桡骨到龙潭边洗刷。当结束清洗,参加发掘的公社妇女干部倪萍急速地向他跑来,气喘吁吁地说:“快!快!彭春师傅挖出个怪物,请你赶快看看!”约莫16时30分,一个非常完整而又十分醒目的眉脊与部分额骨顿时呈现眼前。“它,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宝贝——猿人头盖骨。”黄万波的一句话,让大家欢呼雀跃,与他一道前来的研究所里的年轻人彭春高兴得当场“翻大顶”——头立地,脚朝上。

  “我当时很紧张,到底是什么头盖骨,我把毛线衣脱下来,它很潮湿。”黄万波分析,人的头盖骨成了5块,什么人?直立人,眉骨、眼眶没破坏,很清楚,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41.2万年前的文明曙光

  今年3月,古遗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专程前来和县猿人遗址,并带回猿人牙齿、动物化石研究,希望从中提取和县猿人、伴生动物群的古DNA或古蛋白,以揭示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奥秘。

  2023年6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打造的“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展览中,正式对外公开发布和县猿人在41.2万年以前。

  得知以上信息,黄万波连声说“好”。

  对和县猿人,黄万波倾注了很深的情感。2013年,听闻和县举办“和县猿人遗址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时,他舍弃手下一切事务,立马从重庆巫山工地发掘现场赶来,得知和县猿人遗址得以保护,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它(和县猿人)就像我的孩子。”

  那次他穿着朴素。头戴红色鸭舌帽,脚着轻便鞋,身穿夹克衫,肩挎工具包,面容清瘦,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眼镜,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和县猿人遗址也可以参照巫山猿人遗址加以保护。在猿人系列中,和县猿人是老幺,它的牙齿很原始,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谈到和县猿人,这位老研究员坦言,和县猿人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非常重要,国外都知道,国内没宣传,和县猿人自“出生”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成长”,它的文化光芒没能放射出来,在和县默默无闻。自己一直在等,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

  40多年来,黄万波一直对“和县猿人”放心不下,时时记着。2011年他动笔写的《和县猿人》科普书于2012年出版发行,“我写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县猿人,也是为保护和县猿人遗址作宣传。”

  除此之外,他与别人合作撰写的《大熊猫的起源》《我与古人类有个约会》《神农架野人传奇》《大熊猫的前世今生》《远祖谜踪〈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等科普书籍已出版。他将自己60多年来的重大发现——巫山直立人、广西麒麟山智人、蓝田直立人、陕西长武智人、奉节智人、河梁人、和县直立人陆续整理成书并向世人介绍。和县猿人化石自发现以来还未进行过系统研究,老研究员不无遗憾,“我希望把头盖骨、下颌骨、牙齿、桡骨等放在一起综合研究,进而为宣传、普及和县猿人的系统地位增添科学基石。”

  让世人看看猿人故里

  “(和县猿人)1980年被发现,一直到今年,才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黄万波认为,“和县猿人41.2万年,巫山人200万年,长江流域从200万年—250万年开始,一直到和县猿人最后点,我们将来做研究,通过现代技术,研究人类化石,做DNA、古蛋白质。我们发掘的石器很少,主要是骨器、牙器,它的维构造都要做,因为头骨和化石都要研究,这样可全面恢复和县猿人当时的生活环境,对了解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非常重要。”

  “当地要充分利用保护起汪家山,可征一块森林,还原当时和县猿人的生活情景,但有两种动物一定要复原:一种是肿骨鹿,另一种是葛氏斑鹿。这两种动物的老家在北方,是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动物群,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它们向南迁徙来到和县。”黄万波强调,“其他地方没有发现,就是和县发现这两种动物,一定要恢复,这很有科学价值。我们可以把化石与肿骨鹿作对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甚至做DNA分析,看看是否一脉相承,这对开阔视野,对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对旅游业也是件好事。”

  黄万波说得很具体:布置一组和县猿人怎么打肿骨鹿、怎么吃它的场景。龙潭洞恢复,具体由他设计,把和县猿人的形象复原。他说,发现的化石、头骨、下颌骨、牙齿等,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可复原一群人,这样就呈现出和县猿人的原始面貌,旁边布置陈列馆,把所有的化石放进去,主要的化石要做模型。

  黄万波认为不能走回头路,去龙潭洞那条路可拓宽,让游客参观完龙潭洞、生态环境和陈列馆后,走另一条路回去。在来回的路上可放置复原的动物,这样显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要走出去,把和县猿人推出去,它是长江流域的,应把它与全国古人类文明连成网。他建议出版一些和县猿人的通俗出版物,在博物馆,多做些这方面的影像视频。最后他建议开一次国际会议,让中外来宾来和县看看和县猿人,这样可以提高和县的知名度。(通讯员 常兴胜)

【纠错】 【责任编辑: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