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稻子长势不错,关键是前段时间采取了科学的防高温措施,减少了入秋后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抽穗、灌浆的影响。”近日,在池州市贵池区秋江街道普庆村的王实青家庭农场里,王高林站在稻田边和父亲王实青商讨下一步稻子收割的事。
王实青家庭农场有耕地1200多亩,水稻小麦轮种。农场主人王实青今年55岁,是周边有名的种粮大户,他自小务农,是位种粮的“老把式”。
“10多年前,这片稻田有的撂荒、有的种树,零星的几处,稻子长得不好,收成也不高,这么好的土地,看着很可惜。”王实青说。他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他与爱人披星戴月将撂荒地翻耕,用了近3年的时间拔掉田里的树根,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今年33岁的王高林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从事新材料研究和软件工程师工作。这位令乡亲们很羡慕的年轻白领为何返乡种田呢?“2021年春节回家,看着父亲年纪大了,耕种那么多土地,用的还是传统的老办法,就想将自己所学知识,用到种田上。”王高林说,此后,他返乡创业跟着父亲一起种田。
“以前种田就是蛮干加苦干,说白了就是‘靠天收’,效益不高。”看着现在连片的稻田丰收在望,王实青回想起10多年前种稻的情景。
王高林接手农场后,农场开始发生变化:老辈种田人的镰刀、锄头、喷雾器,被电脑、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替代,电脑记录每亩庄稼生长的各项数据和需要进行植保管理的流程,无人机负责施肥、洒药、育种、栽插、收割,全程机械化。如今,1200亩的稻田,父子两人看管,忙的时候也只需要6人左右。而在以前,则需要40个到50个人帮忙。
“年轻一代种田,思路和视野远超老一辈。之前,农场种的‘两优688’品种虽然高产、口感好,但难以实现稳产,现在改种‘玮两优8612’这个品种,抗倒伏性更强,产量更稳。”王实青说。
“我们准备以绿色有机为主攻方向,收获放心粮。”王高林对未来有新的、清晰的规划。(记者 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