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年9月9日亳州举办首届药交会,到今年已是第40届。2004年,亳州药交会升级为药博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药博会已成为亳州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经贸文化活动,乘着这个东风,亳州中医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023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852.5亿元,增长11.32%;今年上半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137.4亿元,增长8.76%。
现代化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陈显锋 摄
企业发展壮大 产品远销海外
“一届届药交会的举办,不仅打响了亳州‘药都’的名头,提高了亳州的影响力,药商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了,让我们在开展业务时有了底气,增强了信心,推动了企业发展。”安徽谓博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说。
这些年来,以安徽谓博中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药企发展壮大与药博会的发展变化同频共振。
王超至今还记得首届药交会的场景,虽然展位只是一张张普通的桌子,但有来自全国的1000多名药商参会,热闹非凡。当时,王超在市区药材街开了一家药材栈,他也在药交会的展位上展示了亳芍、丹参等地产中药材。
“从那以后,每年的药交会我们从未缺席。”王超说,药交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他们也从一开始展示中药材样品,到后来成立公司展示代理的产品,再到展示自己生产的产品。
展品的变化折射出企业的发展。如今,安徽谓博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中药原料、中药饮片、中西成药销售及新药营销为一体的现代化医药经营企业,拥有21个中成药、西药批准文号,其中独家品种一个,基药8个,产品遍布全国各地。最近几年,企业开始深度开拓海外市场,出口板块已逐步上升到企业总产值的30%。
“去年药交会开幕式上发布的《RCEP国家中医药行业亳州共识》,给亳州药企带来了新机遇,让我们在做出口业务时更方便了。”王超说。
2024年上半年,全市线上线下中药材流通贸易额达860.6亿元,中药材进出口额3.8亿元,增长14.9%,占全省89.41%、全国7.39%。2023年以来中药材进出口实绩企业达91家,业务覆盖88个国家和地区。
引进百强药企 产业集聚发展
在培育本土企业的同时,资源优势加上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进一步吸引了医药制造大企业、医药大品种在亳州的集聚发展。
“马路对面就是我们的一个供应商,在亳州高新区5公里范围内就可以集全我们所需要的药材品种。”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忠光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落户亳州,看中的正是亳州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市中医药管理局药业产业发展科科长李胜雨介绍,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市立足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资源优势,借助药博会平台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活动招大引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头部企业优质品种转移,已形成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医药科研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等链条完备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已聚集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亿元以上大品种达7个,累计引进药品品种61个,其中引进品种关黄母颗粒2023年销售额达4.23亿元。已获得注册批件仿制药品种17个,其中2024年新增2个。
亳药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谯城区中药产业集群获评2023年度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上半年,全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231.7亿元,增长5.5%;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46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药业企业74家,集聚了济人药业、雷允上药业、修正药业、协和成药业等一批优质中医药制造企业。
李胜雨告诉记者,“以药立市”“以药强市”是我市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再造和中药饮片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中成药制造、配方颗粒、中药生物制药、中药提取等,持续推进医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21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中药企业126家、超10亿元企业4家。2023年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达426亿元、增长19.5%,今年上半年产值达234亿元、增长7.5%。
线上线下发力 市场更加规范
“这些年来,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我们的店面越来越大、产品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元庆堂参茸大卖场董事长李革命指着店里琳琅满目的名贵中药材、养生滋补品介绍。
李革命告诉记者,他小时候住在市区和平路,当时的中药材市场就在他家附近,可以说见证了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变化。
“后来市场先后搬到了人民路、药材街,再后来又搬到了芍花路,就是那个时候我辞职进入市场,成了一名药商。”李革命说,当时他在市场租了一个一米多长的小摊位,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的搬迁、规模的扩大,他的店面也越来越大。
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像李革命这样的药商有3万多人。这里集交易、研发、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日上市中药材2800余种,日均客流量约6万人,年交易额超560亿元,占全国同类交易市场总额近1/3。
“在推动线下市场提档升级、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我们还搭建了线上管理平台,在中药材市场重点区域通过电子屏幕集中公示中药材经营户信用等级,方便群众查看,实现消费者购买前知情了解、购买时心中清楚;中药材经营户‘一户一码’,可以进行信息查询、投诉举报、满意度评价等。”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即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拓展部副经理王家正告诉记者。
2024年上半年,全市线上线下中药材流通贸易额860.6亿元,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交易12.77万批,成交额5.43亿元。
中医药是亳州最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以会为媒,中医药产业正在焕发强大活力。
2024年,亳州市还将加快传统饮片向中药提取、配方颗粒、中成药制造、中药生物制药等转变,培育产值超10亿元医药制造大企业6家,销售超亿元大品种10个等,着力突破种植、研发、生产、信息化、标准等关键环节,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