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攻关水下工程检测养护技术,形成水下工程检测与养护成套标准体系;应用巨型三角闸门设计建造和短廊道输水系统创新成果,裕溪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降低工程造价约6000万元,大修周期内节省维护费用约600万元;港口应用智能无人闸口,集卡进港通行效率提高75%以上……近年来,安徽省港航集团统筹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各类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不断释放澎湃牵引力。
“科技创新不仅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场景,还能够与关联新兴战略性产业深层次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组织能力,为产业现代化发展开辟新空间,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表示,安徽省港航集团锚定突破点,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同步推进成果产业化、应用普及化,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智能化检测精准捕捉桥梁瑕疵
打开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控制系统、移动气象站、云台摄像机等设备迅速运转,随着智能水下检测机器人和无人测量船缓缓下水,桥梁结构中的一些细小瑕疵都能够被精准捕捉。“与传统的人工水下探摸检测相比,智能化综合检测系统节约了成本,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董事长、院长汪凡文说。
作为安徽省港航集团全资企业,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成立30余人的科技创新核心团队,围绕水下工程健康诊治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研发攻关,打造“创新链”、培育“价值链”,合资成立安徽省领航水下工程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持续攻坚水下建筑健康诊治系列难题。
今年6月,安徽省领航水下工程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接到淮河某桥梁水下结构健康状况诊断任务,工作人员携带自主研发的水下工程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综合检测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下水作业。几分钟后,水下结构外观状况、基础冲刷状况及水下地形地貌等图像和数据信息通过物联网及5G技术,在平台4块高清显示屏清楚显示“病灶”,专家会诊后便为桥梁水下结构提供精准的“体检报告”。
港口、船闸、桥梁等水下建筑隐蔽性强,检测和养护难是行业痛点。随着桥梁、港口码头、船闸等水下建筑运营时间增加,冲刷、侵蚀、裂缝等病害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极易引发事故,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水下建筑健康诊治省级创新平台,研发了水下工程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综合检测车)、船闸闸室浮式系船柱智能监测仪等重大技术装备。”汪凡文介绍,公司临跨河建筑物水下工程检测与养护成套技术赢得客户广泛赞誉。
探索无人道口智慧堆场建设
走进芜湖港自动化作业区,巨型桥吊高高耸立,将集装箱从岸边货轮上稳稳抓起,精准码放在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上。随后,集卡沿固定线路自动行驶到仓储区,全程无人操作。芜湖港是全国第一家实现区块链无纸化进口放货的内河港口,也是全国进口电商港航“畅行工程”唯一入选的内河试点港口。2019年以来,安徽省港航集团积极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累计投资3亿元,相关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该集团旗下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安徽省港航集团在芜湖港探索无人道口、智慧堆场建设,通过开展港口5G应用、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应用,全面提高生产效率、运营质量,有效降低客户综合监管成本。其中,智能无人闸口实现了集卡扫描进港,最短可5秒过闸,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由2019年的100万标箱增长到2023年的140万标箱。
合肥港依托省级研发平台和港口智能网联信息化项目,基于智能网联“车—路—云”协同理念和5G、北斗、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升级改造堆场起重机全自动化系统,开发应用无人智能电动集卡IGV及配套云端智能水平运输系统,实现堆场内集装箱全自动化装卸作业、港区内人工驾驶集卡和无人自动驾驶IGV混合运行,成为我国内河沿江支线第一个堆场全自动化、无人化、混合运行试点港口,长江干线以外首个使用无人驾驶技术的内河港口。
安徽省港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庆领介绍,集团成立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5项、省级重点科技项目13项,建造运营国内首艘3000吨级内河纯电动集装箱船舶“港航船途01”轮,截至2023年年底,共运营138个航次,累计装载集装箱1.28万标箱;研发“水下工程多功能检测移动平台”,研发成果已成功应用在省内外15座船闸、43个港口、10余座桥梁、2座大坝水下健康诊断,以及淮河、沙颍河、芜申运河等6条共800余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水下地形扫测。
面向未来,丁庆领表示,集团将深入推进“五加五链”多元化战略布局,加快成为全国一流港航开发商和服务运营商。(吴敏 徐斌 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