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高频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是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度推进的关键支撑。
依托科技赋能,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发挥交通运输渗透千行百业的优势,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场景应用和支持,更是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应用牵引
加快智能网联升级
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3月14日,记者打卡合肥骆岗中央公园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作为最早投入商用一批的测试项目,这里的无人车自去年9月份投入使用,平均行驶路程已经超过2000公里。
随着一辆无人驾驶观光巴士稳稳停靠路边,记者扫码缴费后,车门缓缓打开,落座后,虽然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平稳。
“乘客只需打开骆岗公园无人驾驶App,手机扫码购票,即可乘车,绕行公园一周近7公里,大约四五十分钟。”现场负责人介绍,该套无人驾驶技术由安徽中科星驰公司研发装备。目前,骆岗公园共投入无人驾驶汽车14辆,其中4辆无人驾驶观光巴士,还有多辆无人售卖车和无人清扫车。
中科星驰公司副总经理姜洪超介绍,这款无人驾驶巴士采用了现在最高级别的L4级技术装备,通过下载高清地图设置了行驶的观光路线,实现了完全无人驾驶。车上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包括6个雷达、11个摄像头,实现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监测,相当于安装了十几双眼睛。同时,由于搭载了大算力芯片,可以及时地做出避障、拐弯、刹车等操作,反应时间不超过200毫秒,确保行驶安全。
姜洪超介绍,目前该项目围绕真实场景和运营需求,以自动驾驶观光、无人售卖、无人清扫为切入点进行应用示范,成功实现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运营。下一步打算投入更多的车辆,实现公园全覆盖,进一步方便市民使用。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综合应用的载体,已是数字经济和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合肥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赛道,集聚江淮、大众安徽、蔚来汽车、合肥比亚迪、合肥长安等整车企业落户,带动众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汇集合肥。
2023年,合肥正式发布《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方案》,全面开放主城区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目前已开放四批次测试道路,测试车辆涵盖乘用车、商用车、低速无人车等多领域。
“无人驾驶时代”正加速到来!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省交通行业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结合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交通新基建等工作,以创新为主导,以产业为土壤,以应用为牵引,推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交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表示,在加快建设交通强省新征程上,将加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更多依靠科技赋能助力交通高质量发展。
智能建造
加快工程工业化转型
修路架桥也能像工厂生产汽车一样,每一道涵洞、每一根墩柱、每一片梁板都可以在工厂加工完成,再运输到施工现场直接组装。
2023年通车的德上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就是这样一条工业化建造的高速公路,工业化率高达92%,被列为交通运输部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和BIM 建造示范工程,堪称高速公路工业化智能建造的典范。
作为这条高速的设计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下称“设计总院”)是一家拥有综合甲级资质的省内勘察设计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该企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工程工业化、数字化,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研发投入稳步增长。
“我们积极推进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设计总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沈国栋介绍。自2006年,设计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工程工业化研究与应用,相继开发了装配式通道、钢板组合梁、桩板式道路等30多项新技术,并推广应用至省内外60多项重点工程中,节约投资30多亿元。
在江淮运河航道上,有一座河上有河的“水上立交”凌空飞架,知情者告诉记者,这座并不起眼的大桥满载科技与“狠活”。2023年,在国际桥梁大会上,淠河总干渠渡槽荣获桥梁界“诺贝尔奖”亚瑟·海顿奖。
“这是国内首座钢结构渡槽,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总用钢量高达2.04万吨。这座桥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建造,钢结构渡槽荷载巨大,可承受4万吨水重,相当于自身重量的2倍。” 沈国栋介绍。
聚焦长大桥梁技术创新优势,设计总院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先后主持设计了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芜湖二桥、淠河渡槽桥等为代表的超大跨径桥梁,取得多项重大创新成果,获得乔治·理查德森奖、全球道路成就奖、亚瑟·海顿奖等多项国际大奖,长大桥梁技术总体水平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数字赋能
智慧建造提质提效
“智云”出图系统是设计总院自主研发的一款针对桥梁常用结构自动出图的系统,运营一年多来累计出图7400余次,大大降低一线设计人员工作量。该系统已入选合肥市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成为安徽省交通领域智能设计的一张名片。
“以前设计一座桥梁施工图,需要两三个星期,有了‘智云’出图系统,设计师们两三个小时就完成施工图。”设计总院总工程师、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吴志刚说,设计总院有近500名桥梁设计师,通过这套系统,设计中很多费时费力的重复性工作被电脑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目前设计总院依托“数字交控”建设,大力推进工程数智化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一个云平台、两个中台、三大系统”,并全面投入使用,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当前设计总院正在开展生成式和交互式桥梁智能设计、多专业智慧出图系统等研究,持续加大数字化技术在交通设计中的应用。“围绕智能制造、数字设计、三维激光扫描检测等工程信息化技术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让我们更加高效地架桥修路、造福百姓。”沈国栋介绍。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如今的设计人员从事外业调查早已不用扛着“长枪短炮”翻山越岭,一台平板就能轻松搞定。
“过去跑外业调查,要扛着仪器翻山越岭,修一条路要跑三个月以上,现在十几天就能完成了,过去人工测量的工作,可以交给无人机完成。” 吴志刚说。
数字赋能,智慧建造、智慧出行、智慧服务区、智慧码头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正加快落地。我省加强智慧交通顶层设计,部署实施近20个智能交通重点项目,形成42个数字化创新场景项目库。智慧高速、无人智慧收费站、无人堆场……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交通智能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日益多元,智慧交通带来的便捷日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记者 范克龙 通讯员 吴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