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3月13日电(李东标)2024年,如何谋细谋实工作方案,助推安徽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就相关话题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现代化农业强省”是安徽建设“七个强省”的重要一环,请问安徽省农科院在“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赵皖平:“当好智库角色,支撑省委省政府出台更有利于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金点子。”
作为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现有14个专业研究所,研究范围几乎覆盖安徽所有农作物,同时拥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一批接地气的科技人员。
这几年,从再生稻生产、稻虾种植、设施农业、秸秆变肉,到“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等,我们结合自身优势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千万工程”的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同时当好智库角色,支撑省委省政府出台更有利于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金点子。
新华网: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农业技术和种质资源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安徽省农科院在绿色食品产业方面有哪些规划和目标?
赵皖平:“做好‘土特产’文章,首先要培育出更多适合安徽地域地貌生长的特色农产品,其次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对于安徽农业领域发展而言,首先要培育出更多适合安徽地域地貌生长的特色农产品,其次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要。
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我们的目光要聚焦在老百姓的需求上。如今,广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推动绿色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发展是安徽省农科院广大科技人员秉承的理念和努力的方向。
安徽是农业大省,尤其是皖北地区,秸秆规模较大。“秸秆变肉”不仅是把饲料变成肉,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多安徽味道的新路径。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肉牛养殖规模力争达500万头以上,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1000亿元。
如何把科研成果尽可能释放给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能够用得起、愿意用、善于用,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目标。我们将通过长期实践,久久为功,为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贡献安徽农科人的力量,为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插上科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