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新华全媒+丨将代码写在田头——农田“创客”拼出现代农业新图景

2022年11月04日 08:53:3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11月3日电(记者水金辰、赵金正)当黄澄澄的稻谷全部机收并被烘干,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种粮大户平东林今年的秋收工作告一段落。

    四年里,他创办合作社,全程托管6个村6200亩地;搞耕种防收、秸秆离田,打通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全链条;上线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提供合作社农事监管和农田智能预警等服务……这些在种粮“老把式”们眼中的新事物,只是这个“90后”海归硕士口中的“准备”。

    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种粮大户平东林在烘干厂房检测水稻水分。新华社发

    和记者交谈间,正为他优化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的陈秋风打来电话。陈秋风,同是一名“90后”。和大多数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不同,他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平东林的田头。

    一个是新农人,一个是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当他们对未来“谁来种地”这个农业之问产生共鸣时,两个农田“创客”在张营村拓展出了一片现代农业的“试验田”。

    “平台产品要成功,必须找准用户需求,但我们不到田头、不当‘农民’,就很难真正找到农民的需求,这是一些农业信息化产品不实用的原因。”常在田头的陈秋风感慨道。

    陈秋风向天长市农业主管部门和种粮大户演示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运行情况。新华社发

    “我大部分时间就是将他们零碎的抱怨和想法总结成产品诉求。”陈秋风打趣道,住在合作社,产品才能接地气。2020年下半年,当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进入测试阶段,开发团队常常晚上修改代码,第二天一早就到田头检验成果。

    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是平东林结识陈秋风后,将发展理念变为现实的第一个信息产品。在平东林看来,农业规模化生产想要节本增效,可以减少人工投入、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等,但这需要信息化作基础。

    陈秋风说,他为平东林提供了一套水稻生长定制化模型,农忙时,无人机采集农田数据,通过与模型对比分析,基地管理者就能判断土壤墒情、农作物长势等,定量定向浇水施肥,降低了不少种植成本。

    今年6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出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新职业名单中,这是一个分析农户数字化需求并给出和实施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职业群体。陈秋风正是这样一位新职人。

    在平东林的创业规划中,“云上小农”小程序是完善农业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种粮效益低,部分原因是销售渠道和销售资源没有掌握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当种管售供应链形成闭环,优质农产品就能获得更优的定价权,带动小农户增收。”平东林说,陈秋风是他的“梦想实现家”,今年为他开发了这款小程序,通过开通认养地块,平东林优选品种,让消费者获得了优质米。

    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平台日臻完善、供应链的销售堵点逐渐打通,平东林扩种有了底气。陈秋风作为一名农业新职人,他也找到了人生价值实现的“舞台”。陈秋风说,在农业生产一线待久了,愈发觉得只有像老一辈农民一样扎根泥土,才能写出更好的代码。

[责任编辑: 李东标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31129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