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遍吹法治“文明风” 奏响乡村“振兴曲”

2022年06月28日 17:03:44 来源: 肥西县委宣传部

    近日,司法部、民政部印发了《关于2021年度“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情况的通报》,安徽有121个村和社区榜上有名。其中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荣登榜单。

    张祠村位于肥西县官亭镇以南,东连小庙镇姚家村,北靠312国道,南与紫蓬山风景区相连,西与官亭林海接壤,属典型的丘陵地貌。村域面积9.72平方公里,总人口4286人。近年来,张祠村深入学习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因地制宜,统筹发展,村委会落实民主法治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治理创新。

344a434dc9e7bc0205517d335e03e9a

    张祠村的楼房整齐划一。 孙毅 摄

    做好传帮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从312国道进入官亭镇后,向左拐入茅焦路,车子便一头扎进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官亭林海。车行林海,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果园成片,张祠村就坐落于林海的深处,穿过一条长长的林荫大道,便能远远地望见掩映于绿海深处的张祠村了。

张祠 桃源新村

    张祠桃源新村。 赵小丹 摄

    张祠新村是一座安置小区,现有安置房924套,2017年小区所有套房一次性分配结束,村民整体入住。走进张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竖在村口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红色招牌。小区里楼房整齐划一,房前屋后“洁绿亮美”,道路两旁的广告栏上,各类法治标语、法治展版、反诈漫画、法条横幅,随处可见。5000平方米的法治广场,由主题鲜明的法治长廊、普法大舞台、法治大屏、构思巧妙的六角议事亭等景观构成。将法治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化有形的载体为无形的熏陶,变抽象的法规教条为温润的文化宣传,让村民们到此休闲娱乐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

    “我们将法治宣传、精神文化、景点绿化等相结合,融入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法治典故、法治内涵等内容,融合法治广场特点,打造了这个普法阵地。”张祠村村主任黄继春说,为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村级协商议事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村委会依托村党组织阵地和这座法治广场,设立了村民协商议事厅,议事长廊和议事亭,打通村民议事协商的“最后一公里”。

    “刚开始搬进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我们隔三差五的就组织村民学法,把二十四孝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发挥村里92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家风的评比。现在村里邻里之间吵嘴打架的事情根本不存在。”今年65岁的退休老村支书许维银说,经过两任村委会不间断的法治宣传教育接力,现在的张祠村乡亲邻谊路不拾遗,黄、赌、毒在村里销声匿迹,村民的遵纪守法意识进一步加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漫步在张祠村里,每走过一段距离,就能在道路旁看到一块模范人物介绍牌,有“爱岗敬业”类的,有“无私奉献”类的,有“道德模范”类的,还有“模范带头”类的,等等。在每块人物介绍牌上,都清楚地写明该人物所做的先进事迹。

    74岁老党员李韶玉,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主动报名在村口值守查码志愿者,三个多月的时间,风雨无阻,从不迟到早退,中午和晚上就在村口吃盒饭,一天坚守十几个小时。将张祠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巩固得没有一丝破绽。

    64岁的老村支书黄继田,退休后利用自己丰富的基层治理工作经验,主动充当村民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在村里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振兴上,积极作为发挥余热……

    目前,在张祠村像李韶玉和黄继田这样的党员和“五老”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通过组织建设引领,让共创美好张祠成为大家生活的核心,让民主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

    矛盾不出村,共商共议群策群力。近年来,张祠村为了让“矛盾不出村”,不仅开展了“四员一律”进网格活动,还成立了“村协商议事委员会”。

    所谓“四员一律”,即警员、审判员、检察员、人民调解员和律师。“四员一律”进网格活动,主要是为村民普及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2021年12月29日,村民到村委会反映隔壁饭店厨房油烟味刺鼻,并伴随着呼呼的噪音,对其生活造成影响。但经营者认为饭店经营是合法经营,油烟是正常现象,对邻居反映的问题,认为是刻意针对,两家一度陷入纠纷当中。

    “四员一律”队伍得知后,主动介入上门进行调解,终于做通经营者思想工作,其认识到自家饭店经营中的不足之处,并立即开展饭店对跑漏油烟和噪音问题方面的整改。除此之外,“四员一律”还经常入户宣传调研,坐下来深入交谈,敲开村民家门的同时,更打开了群众的“心门”,了解他们想什么、难什么、盼什么,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一事一议,尽职尽责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如果说“四员一律”进网格活动,解决的是村民个人的急难愁盼问题,那“村协商议事委员会”则是解决了大家共同关心的社区问题。

    “村协商议事委员会”共有42名成员,其中7名议事会委员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民警、村民代表担任,其他成员由村民组长、党员代表、楼栋长、网格员、老干部等担任。“村协商议事委员会”成立后,村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逐渐实现了村里的事大家管、大家议、大家办。

    李韶玉老人就是“村协商议事委员会”的一员,“像村里的污水塘改进、老小区通燃气、道路拓宽、电网改造,都是我们提出来一起协商改进的。”李老说,最近他还向委员会提出了“村里老年区居住的那几栋楼,没有安装车棚,村民们的电动车充电不方便”的问题,几天后,他的意见就被委员会采纳了,村委会马上着手在老年区楼下安装了充电车棚。

    除了这些关乎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事情外,“村协商议事委员会”还成功解决了关乎村民情感的“心事”。“半分菜地”的故事,就是解决村民“心事”一个很好的缩影。

    黄继春介绍说,张祠的老百姓在入住新小区后,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尤其是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深深眷念之情,已经融入了血液。加之土地统一流转,村民没有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导致小区里毁绿种菜现象屡禁不绝。村两委就通过“村协商议事委员会”征集大家的意见。后来,在经过充分调研后,委员会创新提出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近租赁孙楼、夹衡两个村民组约40亩土地修建标准化菜园地。并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排水灌溉,清理水槽杂污,保证了菜园地用水通畅,解决菜园地用水难题。

    菜园地分配过程中,由村民组长统一申报户数,对号入座,最后分到每户的菜地,约为30平方米左右,“半分菜地”也因此得名。“半分地”菜园一经实施,得到村民的充分认可,既满足了群众生活需求,又保护了新村内绿化,这种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使小区面貌更加整洁,也让村民更加适应社区生活。

半分地菜园2

    张祠村半分地菜园。 张祠村供图

    倡导新风尚,“一约四会”移风易俗。淳朴良好的乡风,是农村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为了更为深入地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张祠村还成立了“一约四会”制度。其中“一约”就是“村规民约”,“四会”分别是: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会”的评委、成员均从村民中选出。

    “道德评议会”每月会从村民中推选出的“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美德少年”“文明家庭”“身边的好人”等荣誉称号;“红白理事会”主要只能是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耐心做好村民的思想疏导工作,迎娶时杜绝豪华车辆、大型乐队,丧葬时提倡不讲排场、不大操大办;“村民议事会”主要负责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主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群策群力;“禁毒禁赌会”主要配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好禁毒禁赌工作重要时间,节点,重点人员宣传工作。

    “以前村里的红白喜事喜欢大操大办,不仅铺张浪费,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压力,所以我们将‘红白喜事,节俭从简’写进了村规民约当中。”村主任黄继春说,通过“一约四会”制度,与移风易俗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干部群众破除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向上向善的乡村文明新风尚。并且有针对性地修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且把传统道德文化、现代法治精神等内容融入到村规民约中,有利于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在张祠村村委会的一个会议记录本上,记录着一次关于修改“村规民约”的会议。2019年7月3日,在村委会二楼会议室,村民张家成就提出,“严禁燃放烟花炮竹,是政府新的举措,我认为应该添加到‘村规民约’之中”。后来经过会议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一条添加到“村规民约”之中。

    在张祠村的村史馆中,张贴于墙上的村规民约,内容几乎涵盖了村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矛盾处理到言行举止,从爱护公物到反对迷信,从男女平等到扶贫济困……

    田园入画图,乡村振兴提“颜”增“质”。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可以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同时还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张祠村通过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以精品苗木花卉、油桃、无花果、优质粮油、土鸡养殖基地等主导产业。每年年产值近千万元,带动了当地数百名劳动力的就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祠村的油桃产业经过近20年发展,累计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800多亩,成为合肥市最大的无公害桃果生产基地,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万人以上。在官亭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九年成功举办油桃采摘节,成为引领地方发展的排头兵。

    为了进一步优化土地效益,张祠村持续在创新产业上做文章,2020年张祠村发展田园经济综合体,将竹园坝、兴建两个村民组的530亩农田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把原先种植水稻的高岗田和膀田进行了改造整理,由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种植新品种油桃。

张祠村桃园3

    张祠村桃园远景俯瞰。 赵小丹 摄

    俯瞰张祠村,方方正正的村庄四周是大片的果园和千亩林海,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春有樱桃、夏有油桃、无花果、秋有沙澧特晚秋黄梨,冬季有反季节精品水果。随着各个产业基地的逐步做大做强,张祠村不仅解决了全村大龄劳力的就业增收,还使得全村农户和脱贫户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快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走在张祠村,抬眼所及皆是一片翠绿,路旁的香樟,在微风的轻抚下,散发出一阵阵的氤香。在村里的一户小院里,挂满油桃的桃树,从干净整洁的院落里伸出来,红红的油桃,压弯了枝丫。随手摘一个,一口咬下去,伴着清脆的咔咋声,浓郁的果香钻满了鼻孔。这样的小院,在张祠村里随处可见,果树小院的田园画卷,更是这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写实。

    生态宜居是最好的福利,除了自然环境好之外,张祠村还大力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来到张祠村已经六年的苗圃种植商漆学斌说,他六年前来到张祠的时候,村里到处都是土泥路,而如今,村里所有道路不仅都进行了硬化,而且都是双向车道,每条路都配备的专职的保洁人员。

    “以前流转土地种苗圃的时候,村民们还不愿意,都需要老干部一家家的做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民看见实惠后,现在我们再想流转土地,土地都没有了。”漆学斌说,在张祠的这几年,他既是村庄变化的见证者,更是村庄发展的受益者。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宜商”,张祠村生态环境建设上了一个台阶,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满足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带来了多重的效益。张祠村现在的光伏发电项目、小区商业门面房出租、油桃电商销售,还有村集体土地出租等,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200多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张祠村以生态文明观改造传统农业,引领乡村振兴的进程让美丽的乡村更有“里子”。如今,浓浓绿意乡村为实施振兴战略勾画上了生态底色,一幅可望可及的现代农村绿色画卷已然展开。(孙毅)

[责任编辑: 吴万蓉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集成阅读

  • 田田新荷开 花香迎客来

    田田新荷开 花香迎客来

  • 【“飞阅”中国】安徽全椒:稻虾田里插秧忙

    【“飞阅”中国】安徽全椒:稻虾田里插秧忙

  • 生态湿地别样美

    生态湿地别样美

  • 安徽黄山:夏日古村更迷人

    安徽黄山:夏日古村更迷人

  • 【“飞阅”中国】补秧耘田 景美如画

    【“飞阅”中国】补秧耘田 景美如画

  • 合肥:趣味闯关 快乐期末

    合肥:趣味闯关 快乐期末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1205112878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