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人事 政情 本网 旅游 图片
新华网 > > 安徽频道 > > 正文

“安徽制造”进阶之路

2021年11月19日 08:46:06 来源: 安徽日报

合肥美的洗衣机有限公司的数字车间。(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观众体验科大讯飞的声音实验室。(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位于合肥新站区的合肥京东方10.5代线正在紧张生产中。(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版图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安徽的争先进位。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省级行政区生产总值排行榜上,安徽以31874.8亿元跻身十强之列。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安徽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曾长期处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状态,如今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前所未有的新台阶。

    在舆论场中,安徽的热度近年来也持续上升,一改存在感不强的“小透明”形象,开始频繁“破圈”。从蔚来汽车到长鑫存储,从柔性显示到可穿戴设备,安徽企业、安徽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和流量。

    是什么支撑了安徽经济的崛起?答案可能有很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赋能,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对科技创新长期坚定不懈地投入……这些利好因素发挥作用、落地开花、由因结果,最集中地体现在制造业这个根基上。

    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制造业强则经济强。

    今年前三季度,在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的背景下,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制造业增长14%。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之下,制造业在抗御风险、应对变局中的基石之重,得到事实与数据的有力验证。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将视野拉向中长期,自2016年至2020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居全国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首次入围全国制造业十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

    毫无疑问,安徽经济总量入围全国十强,首先是制造业入围全国十强。安徽经济的进位,根基是制造业的进阶。

    拥抱蓝海 开疆拓土

    如果评选近年来安徽制造业在产业界、投资界影响最大的事件,合肥引进蔚来必定入围。

    这已是广为传扬、为人熟知的故事:2020年上半年,合肥在蔚来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果断出手,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引进蔚来中国总部。获得“输血”的蔚来迅速脱困,市场表现、股价均一路上扬,今年4月跨过第10万辆量产车下线的里程碑,9月单月交付量突破1万辆。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龙头,蔚来落户对合肥乃至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兼具直接拉动效应和品牌宣传效应。合肥市政府与蔚来共建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规划整车年产能100万辆、电池年产能100GWh,将引入大量关键配套企业,形成高度聚集的产业链。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最重要的配套,动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大举“进军”安徽。比亚迪、中航锂电、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企业已陆续在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随着产业链优势企业的集聚,在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中,安徽的分量越来越重,雄心勃勃地提出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

    其实,在传统汽车制造业中,安徽虽然有着鲜明特色,但无论体量还是竞争力都没有明显优势。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并迅速占据有利身位,代表了安徽发展制造业的一条典型路径:聚焦新兴产业,通过高端引领、龙头带动做强做优做大,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对于曾受困于“大而不强”的安徽制造业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打法。“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新兴产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蓝海”,根据自身禀赋和基础选准赛道,就可能借“风口”之利快速壮大。当然,这需要操作层面的精准、专业,极为考验地方政府的胆识和智慧。

    近年来,安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努力已在多个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新型显示产业,安徽已形成以显示面板为核心,“从砂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产品供应基本覆盖国内外主流终端厂商。

    集成电路产业,安徽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产业链企业超过300家,初步构建起以合肥为核心、沿长江相关市协力发展的“一核一带”产业格局。

    光伏产业,安徽汇聚上下游企业超过150家,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2020年全省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光伏逆变器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

    工业机器人产业,安徽近五年平均增速超过35%,2020年营业收入达380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中国声谷”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0年营收1060亿元、入园企业1024家,成功实现“双千”目标。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抢占制高点,壮大新动能。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20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2.4%提高到40.3%。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9%,比全部工业高9个百分点。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安徽制造”在新赛道、新领域不断开疆拓土,版图在深刻重塑,能级在稳步提升。

    苦练“内功” 脱胎换骨

    下单一台洗衣机,买家可以观看生产的全过程,追踪从零件到整机的各个环节——在合肥美的洗衣机工厂,可视化生产填补了客户与厂家之间的信息鸿沟,也改变着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的关系。

    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正在使全球制造业发生大规模的产业生态和制造模式变革,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是大势所趋。

    以合肥美的洗衣机工厂为例,这家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厂,通过“5G+智能制造”新模式,实现从订单开始,供应链管理、智能化排产、柔性化生产、质量控制,再到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全价值链的数智化管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在生产线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年产能由过去的不足800万台增加到2020年的1300万台,产值翻番,近3年累计降低人员成本6743万元、降低能耗50%。

    家电是安徽制造业的传统强项,以合肥、滁州、芜湖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四大件”年产量近亿台,约占全国1/4。当下,建材家电化、家电智能化、家居智慧化推动家电业的升级。行业格局的重构中,安徽家电业加快生产改造和产品迭代,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从而巩固领先地位、重塑竞争优势。

    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已成为安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过去5年,安徽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4%,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1%。

    无人驾驶矿车“听令而行”、智能“专家”24小时在线“紧盯”设备运行状况……走进位于芜湖的海螺集团智能工厂,随处可见工业互联网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科幻感”及智能化带来的效能提升。

    在奇瑞汽车股份公司第三总装厂生产车间,超高清工业摄像机以每分钟200张的速度,对准流水线上的涂胶机器人不间断地进行全方位拍摄。图片数据和其他生产经营、研发数据在云端快速汇聚,源源不断传送到“数字化管理决策驾驶舱”,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撑。

    作为马钢“最强大脑”,“马钢智园”运营管控中心96块屏幕组成的巨型显示屏上,众多跳动的数据反映着实时生产信息。从“经验生产”到“数字工厂”, 新型智慧管控模式,使马钢在多个生产环节实现在线、远程、无人操作。

    从全省范围看,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入实施,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更大生机和活力。与中国宝武战略重组后,新马钢走向“大而强”。海螺集团、铜陵有色已连续3年上榜世界500强,今年排名分别较前1年上升52位、49位。

    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苦练“内功”强筋骨,“安徽制造”正在告别“大而不强”,呈现出规模总量与质量效益同步跃升的良好态势。

    矢志创新 布局未来

    创新能力是制造业能否保持强大竞争力的生命线。

    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让安徽创新力量如虎添翼,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有着支撑制造业创新的显著优势。

    工信部近日批复组建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是制造业创新力量的“国家队”,其中2家花落安徽。依托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组建的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集合了科大讯飞、寒武纪、优刻得、中科类脑等行业骨干力量。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曾取得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创新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将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

    2支“国家队”的身后,是安徽为制造业创新所培育的深厚土壤。近年来,安徽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37家,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数量占规上企业的8.4%,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占规上企业的六成以上。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的科大讯飞,自主高端汽车品牌“出海”先锋蔚来,撬动全球存储器市场格局的长鑫,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第一的华米科技……在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创新让“安徽制造”的行业话语权、标准制定权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影响全球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森林的茁壮成长,需要优良的生态。安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等多链协同,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以安徽创新馆为龙头、链接16个市的科技大市场,为科创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培育科技经理人队伍,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面向“十四五”,安徽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拿出了更多举措。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安徽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并已经获批建设国家实验室,产出了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操作系统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取得了先发优势。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时,以近10倍的涨幅刷新科创板新股首日涨幅纪录,即是资本市场对安徽“科创+产业”发展路径的热烈回响。

    谁赢得了创新,谁就赢得了未来。安徽科创的优势,必将更好地转化为发展胜势,为“安徽制造”持续进阶提供澎湃动力。(记者 汪国梁)

 

    

[责任编辑: 周雨濛 ]
敬请关注“新华网”微信公众号
01007013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78178